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選擇當個好人並不容易

《善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我們常以為善良是天生的品格,但其實更多時候,是經過選擇與衡量後的行動。人們是否願意行善,往往與當下的情境、代價感受,甚至內心的心理帳戶有關。有時,我們做好事,是為了補償內疚;有時,則是在追求成就時忽略了後果。看清這些選擇的背後,才發現善意本身,是最深層的利己。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嗎?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會去幫助別人呢?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善行》,作者阿曼・法爾克是一個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行為經濟學。在經濟學中,行為經濟學的層次其實很接近心理學。

一般來說,探討善良或人性本善主題的書籍,往往是從心理學或哲學的角度出發。

不過,本書則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去詮釋,讓我們能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做好事」的本質與背後的心理運作。

善良是人性還是選擇?

因為有錢,所以善良?

在電影《寄生上流》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台詞:「如果我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

其實這句話沒有那麼精確。有時候,我們還是會看到有一些人,經濟條件並不寬裕,可是仍然很願意捐款做公益;相對地,有一些人十分富裕,但不見得就會做好事。

所以,是否「有錢」與一個人是否「善良」,並不存在絕對關聯。但是當你擁有更多資源時,確實比較有機會表現出善良的行為。

除了金錢,還有許多內在與外在的因素,會影響一個人是否願意行善。

付出與回報是否對等?

本書開頭就提出一個「大愛實驗」,探討人們在不同條件下的助人意願。

研究人員提供兩種選擇作為酬勞:

選項A. 直接領取 100 歐元(約台幣 3400 元)
選項B. 放棄 100 歐元,由機構捐出 350 歐元(約台幣 12000 元)給治療結核病的慈善機構,可幫助 5 位病患

結果57% 的參與者選擇捐款,放棄了自己原本可得的報酬。

接著實驗調整了捐款成本,發現當成本提升時,捐款意願隨著下降。

另外,若維持成本在 100 歐元,但幫助人數從 1 人變成 2 人,也能提升願意捐款的比例。

這說明,人們在選擇行善或助人時,多半會衡量成本跟效益來做出直覺或情感上的判斷。

所謂「成本」與「效益」也可能包括心理層面的「個人感受」,每個人對於付出與回報的感知都不一樣,因此也會影響他們是否願意伸出援手。(不過當然也存在不考慮代價、純粹為善的人。)

人人都有的「道德帳戶」

除了外在誘因,內在的補償心理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選擇。書中提到一個十分有趣的觀點,就是人的內心會有一個「道德帳戶」。

當你做了一件好事,心裡會自動幫自己貼上一個「我很棒」的標籤,而這會讓你之後比較容許自己做一些壞事。

就像帳戶一樣,有存款,就會想花錢;你做了好事,有「道德存款」,就會覺得自己可以做點小壞事平衡一下。

書中也引用了一些研究來驗證這個概念,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

如果有人在犯錯前先送禮物給伴侶,犯錯後會感覺比較不愧疚;但如果是沒送禮的人犯錯,愧疚感就會明顯增加。

這就是典型的「先行善、再行惡」的心理補償機制。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先做了壞事,之後也會比較願意去做點好事,這是「罪惡感促發行善」的另一面。


推薦閱讀:為了眾人幸福而做,會讓人更有毅力——《共感領導力》


越是投入,越看不見風險

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選擇,往往也受情境影響。當人們高度投入目標時,也可能忽略行為帶來的後果。

以「曼哈頓計劃」為例,這是美國為了研發原子彈而集結的一群頂尖科學家。許多人因為參與這項計劃而在事後罹患心理疾病。他們認為投擲原子彈是一種錯誤,但自己卻親手促成了這一切,內心難以釋懷。

書中也引用當事人的說法:

我們懷著一個好的理由開始,然後就努力工作,為了達成一件偉大的事情,那是一種喜悅、一種熱情,接下來,就不再去思考了,就這麼簡單。

對這些科學家來說,他們的重點並不是結果,而是對知識與成就的追求。

他們當然知道研發成功之後可能會釀成大禍,但是當他們沉浸在「我要做出突破、我要解決這個技術問題」的狀態裡,就很容易忽略「這個成果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從衡量成本效益的捐款選擇、內心的道德帳戶,到情境導致的忽視風險,每一個行為都在提醒我們:行善,是一種需要意識與理解的選擇,是經過心理與社會層層交織下的結果。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生活在群體中,而群體的穩定與幸福,最終會回饋到自己身上,我們才會真正理解行善的意義。

行善,也許會權衡代價與效益。但是當我們以「我是群體的一份子」的角度看待,就會發現,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

人心行有餘裕時,會傾向行善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善行 書封

善行:透視善意背後的深層人性,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作者:阿曼.法爾克

出版社:平安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18|《善行》原來選擇當個好人並不容易啊」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