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在心中自言自語嗎?
「今天到底要不要去跑步?可是要跑多久好呢…不去跑步的話,我會不會越來越胖?還是今天走路就好?」
我們的內心常有許多這樣的對話。一下子想著自己該做什麼,一下子好像又有另一個聲音說不要做。
這些拉扯的聲音,其實就是我們腦中不斷上演的內在對話,或者說是一種「思緒的語言流」。
釐清思緒 vs 情緒泥淖:一線之隔
自我對話,其實是一種自然的思緒流動。
大多時候,這些對話是中性的,甚至有助於釐清想法。但在某些情境下,當你不停腦補、內心戲過多時,這樣的思緒就可能轉為痛苦,變成「反芻思考(rumination)」。
反芻思考是一種反覆糾結於負面事件的模式,像是不斷回想某次失誤、責怪自己;而對未來的過度擔心、預設最壞結果,則接近「災難化思考」或「憂慮」。
例如你可能會想:「怎麼辦?這件事情我是不是一定會做不好?做不好的話,老闆會不會開除我?老闆開除我就沒有錢,我沒有錢就養不活我的家。養不活我的家那怎麼辦!」思緒一層層往下走,情緒也越陷越深。
和這類痛苦的思考相比,單純的自我對話其實是中性的,不會干擾生活。問題往往不在「腦中有聲音」,而是這些聲音是否伴隨憂慮、焦慮,或是擔憂的情緒。
表達情緒有用嗎?看你怎麼說
當自我對話開始出現負向的反芻思考,就會需要排解。大家通常會說:「如果有什麼不好的事情就說出來,說出來會好一點啦。」似乎只要把負向的情緒、想法表達出來,心情就會好一點。
但根據一項調查美國 911 相關事件的研究發現,在911 事件之後,經常與他人分享的,心理健康情況反而比較差。
遇到沮喪覺得脆弱的時候,會想要發洩情緒、找人訴說,是很正常的事情。通常找人說,是可以有短期效果。可是我們還必須要滿足一個「認知需求」。
有些人會說:「我跟身邊的很多人說過了。一開始覺得還不錯,好像痛苦有舒緩一點點,好像可以獲得一些同理,覺得被接住了。」但是後來又想到的時候,又陷回去那個情緒裡面。
這便是「跟朋友聊天」與「心理諮商」之間很大的差別。在每一次訴說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重新整理、沒有新的想法、沒有不同的觀點的話,就沒有機會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經驗,很容易淪為「只是抱怨」而已。
推薦閱讀:《善意溝通》讓對話成為連結,而不是距離
情緒擠滿頻寬?試著改寫視角
通常自我對話會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現。但是大腦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可以把它想像成是網路頻寬,如果我們注意力被載化、集中在這個困擾的情緒上,它會佔據大部分資源負載。這時就很難想到其他的可能和解方。
例如和伴侶爭吵時,若腦中只反覆想著「我很可憐、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就容易忽略對方行為背後的動機,只看到指責與輕視,最後衝突越演越烈。
這時候,試著拉出一點距離,將問題書寫記錄,幫助我們重新整理,這種方法稱為「心理位移書寫」。
心理位移書寫的具體步驟:
1. 用第一人稱寫下自己的情緒與經驗,例如「我被拋棄了,我很難過,為什麼他要拋棄我?」
2. 再試著用第二人稱改寫同一事件,例如「你失戀了,你被他拋棄了。」把同樣的內容重新描述一次。
3. 最後,嘗試以一個朋友或第三者的角度描述,例如「他被拋棄了」、「他失戀了」,相同事件以更加客觀的視角描述出來。
許多人在從「我」寫到「你」甚至「他」時,會自然產生一種抽離感。
這樣的心理距離,有助於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處境,情緒強度會慢慢降低。可以有多一點餘裕去思考其他可能。
推薦閱讀:《腦筋急轉彎2》 接納最真實的自己、擁抱內心每一種情緒
想法決定感受,距離決定自由
我們與自己對話的時刻,有時候是鼓勵,有時候是責備,都是我們從小到大,在發展、思考、決策,甚至記憶上都會進行的一個歷程。
這樣子的自我對話,如果剛好走「歪」了,就會變成一種反芻思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
透過心理位移書寫,將同一個故事,以不同視角重新敘述。從「我」到「你」再到「他」,讓自己多一點距離,多一點空間,重新看清楚事情的樣態。
我們能掌握的,是我們與事件之間的關係,你的心情是由你的想法決定的。而那一點點距離,或許正是自我修復的起點。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一起聊 ep.07|善用自我對話,內心更強大」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一起聊 / YOUTUBE影片完整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