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怎麼努力都還是不夠。」
在成長的路上,特別是進入大學後,許多第一次嘗試獨立生活,也開始碰到各種學業、人際或感情的挑戰。
當期待和現實落差太大,或者缺乏探索與選擇的機會,就容易懷疑自己不值得被肯定,甚至覺得不配擁有成就。
而社群媒體中,總是充斥著看似完美的故事,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迷惘與不安,其實是每個人成長中很正常的感受。
透過Nana心理師與李炯德臨床心理師的觀點,一起思考青少年如何在成長轉折裡,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讓人充滿迷惘的「轉折期」
從生命歷程的觀點來看,不同年齡階段會遇到不同的挑戰,而青少年們,特別在剛進入大學階段常面臨各種挫折。
許多學生從國高中一路忙於考試,缺乏探索自我或練習獨立的機會,直到大學第一次離家、第一次經歷親密關係、第一次真正嘗試獨立生活,才開始面對自我探索的課題。
這時他們才驚覺,自己所選的科系或未來方向,可能並非真正想要的,卻又因轉系門檻或家長期待而感到卡住。當投入的時間越多,就越難抽身,形成一種「沉沒成本」的壓力。
除此之外,許多青少年也會被某些情緒卡住,往往和自我價值、興趣、人生方向的困惑交織在一起,呈現出焦慮、無力、甚至憂鬱的狀態。
若又再加上人際關係,包括友情、感情和家庭關係,種種夾雜在一起產生許多摩擦與挑戰,真的會讓許多青少年們無所適從。
推薦閱讀:我們都會孤單,但可以學著不害怕獨處
冒牌者症候群
很多被情緒困擾的孩子,常有的一個共同核心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者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被肯定。
這樣的現象與近年來常被討論的「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核心概念相似,就是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可是明明周遭的人都稱讚著他,心中還是懷疑自己沒資格擁有這些肯定,隨時害怕會被拆穿。
這往往和在國高中階段自我價值與自我效能感建立不穩固有關。
自我價值感可以簡單分成兩個層面:第一是「我如何看待自己」,態度是偏正向還是負向;第二是「我欣賞自己的程度」,像是一個分數,就算態度正向,分數太低也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學習停止自我批評
內在的自我批評,就好像「恐怖情人」一樣,會不斷否定你,還假裝是為了你好。日子久了,可能被這些想法洗腦,陷入「我就是不好」的僵局。
但其實自我價值,是一種非常主觀的評價方式,我們可以透過練習用比較正向的視角重新看待自己。
具體的做法之一,就是把腦中那些充滿否定的句子寫下來,像「我什麼都做不好」這樣,再有意識地反問:真的是這樣嗎?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我其實還不錯?例如回想自己在學校或工作上曾被稱讚的地方,或者朋友欣賞你的優點,這些就是可以肯定自己的線索。
當我們準備好這些自我肯定的想法,下次負面念頭又出現時,就能馬上拿來應對。慢慢培養出更穩定、健康的自我價值感。

不需要一開始就完美
在成長與轉折的過程中,迷惘與懷疑是再正常不過的感受。青少年階段雖然充滿不確定,但同時也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探索本來就需要時間,也需要嘗試和修正。與其期待一次就選對,不如把每一個選擇都看作一次測試,先做做看,再根據經驗調整方向。
允許不完美,也練習欣賞那些正在學習、正在改變的部分,就是走向穩定、自信與健康心理的重要起點。

做自己的主人:那些青春與懵懂,寫給年輕學子的解答之書
作者: 李炯德, 簡嘉貞
出版社:悅知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ep.121|冒牌者症候群下的青春困惑,用設計思考找回主導權!ft.李炯德心理師」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