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flow),在高效與快樂工作的文章中常被提到,是一種讓人高度專注並沉浸於某項活動中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並描述心流為一種「最優經驗」。
專注帶來的力量
心流經常被形容為「高效」與「快樂」工作的來源,主要是能夠促進這三個部分的表現:
1.提升生產力
持續專注有助於快速完成高品質工作。
2.增強幸福感
沉浸於心流中的人常感到滿足和成就感。
3.自我成長
挑戰讓人推進能力的邊界,長期來看有助於專業成長。
推薦閱讀:單次運動就有效?腦科學這樣說
沉浸背後的風險
聽起來心流就像是吃了無敵星星一樣沒有缺點,但事情可能沒有這麼美好。
一項針對164位中國員工的研究,揭示了心流的另一面。研究要求受試者每天定時回顧過去一小時的強項使用、心流體驗、風險承擔行為與注意力表現,結果發現:
1. 發揮強項,進入心流
當員工使用自己的專長時,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例如,擅長分析數據的員工在處理複雜報告時,心流的產生頻率顯著提高。這說明心流的鑰匙之一,是認識並善用自己的強項。
2.風險承擔增加
心流體驗之後,讓人更願意冒險,這可以是好事:員工勇於挑戰新任務或接手高難度工作,能推動個人和團隊的成長。但也可能是一場災難,尤其是在需要穩定操作或低風險的環境中。
3. 注意力降低
令人驚訝的是,心流體驗之後,程度與注意力表現呈負相關。簡單說,當你還沉浸在剛剛「無敵星星」的愉悅感中,卻沒注意到注意力已經變差了,導致接下來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容易出錯。
推薦閱讀:自律神經失調?是身體在提醒你「該休息了」
讓心流發揮長效力
這可能就像跑馬拉松,在前半衝刺得太猛,後半就喘到懷疑人生。心流雖然能讓人短時間內集中火力,但長期下來可能導致注意力耗竭,甚至影響後續工作的安排。
為了避免心流帶來的副作用,得更聰明地管理自己的工作節奏:
1.妥善安排休息
心流不等於持續高效。在結束高度心流任務後,請記得給自己充電。例如,來段冥想、伸展一下身體,或只是一杯茶的時間,都能幫助恢復注意力。
2.留意「後效應」
若感到疲憊,可以適度降低對接下來工作的期望,例如先處理簡單的事務,等精力恢復後再迎接新挑戰。
心流體驗就如同一場精彩演出,但好戲過後,台下的休息同樣重要。
推薦閱讀:創造《心流》體驗,三大關鍵掌握幸福
主要參考文獻:
Liu, W., van der Linden, D., & Bakker, A. B. (2021). Strengths use and work-related flow: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n implications for risk taking and attentional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37(1), 47-60.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