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孫學3c,大腦更靈光

顧孫好處多還是壞處多?研究:適度顧孫降低24%失智風險!

適度參與照顧孫子的長輩,未來出現失智症的風險相對較低。
原因可能與學習新科技、與家人互動、減少孤獨感有關。
不過若是長期高壓照顧,反而可能帶來反效果。

公園裡一群長輩在聊顧孫好不好。

一位阿公說:「我現在就是每天顧孫,很忙、但也不會亂想事,腦筋反而比較清楚耶~」

但另一位阿嬤立刻提出反對意見:「要接送上學還要煮飯跟哄睡,我都累死了。」

「顧孫可以防失智」這樣的論點一出,有些人開完笑說:「防失智但會提高中風的風險啊。」

適度顧孫,有助降低失智風險

一篇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是由廈門大學的學者所進行,蒐集了一萬多位中國人的健康資料進行分析。

將顧孫分成四種:

1.沒顧孫(0 小時/週)

2.幫忙顧孫(1–39 小時/週)

3.根本都我顧(≥40 小時/週)

4.無孫子女

分析結果發現:幫忙顧孫的人在幾年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4%,其他幾組則沒有顯著差異。


推薦閱讀:我的東西丟了!瞭解失智症不安,跳脫高齡照護盲點


為什麼顧孫會讓腦袋靈光?

研究進一步指出,這個保護效果中有將近 37% 是透過三個中介機制發揮作用的,顧孫有三好!

1. 會用手機:

為了聯絡家人、看孫子的照片影片,長輩們變得比較願意用手機。研究發現,有手機的祖父母,失智風險比較低!

2. 會用網路:

有些爺奶甚至還會幫孫寫作業查資料,看 YouTube 教做點心。這些網路互動,讓大腦持續在用、在學習。

3. 不孤單:

適度的顧孫讓長輩有被需要的感覺,又可以跟家人有溫暖互動。研究指出,孤獨感降低,本身就是預防失智的保護因子!


推薦閱讀:《超預期壽命》-活得更久,也要活得更好!


顧太多,反而沒好處

每天顧到像上班族,還得餵奶、接送、寫功課⋯⋯這種「密集顧孫」的長輩,失智風險跟沒顧的人差不多,甚至壓力大!因為太累、沒時間社交,反而削弱大腦的彈性與健康。

所以顧孫是否能夠防失智的關鍵在於:「是要當祖父母,不是當保母!」

適度顧孫、學點新科技、親子互動,對長輩心智是最好的保養。


推薦閱讀:《正念之身》:改變思維也能慢老


主要參考文獻:

Zhou, Z., & Hong, X. (2025).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and Dementia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 JAMA network open, 8(7), e2519622.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