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我的東西丟了!瞭解失智症不安,跳脫高齡照護盲點

台灣高齡的議題越來越切中大家需求,而高齡也免不了伴隨失智問題。對於長輩來說擁有控制感尤為重要;即便失智,長輩的感受都是真實的;失智確診後的生活困境與照顧者的兩難該如何平衡?現在的社會是否已經能夠應對高齡照顧與生活的需求了呢?

本文為Podcast節目內容精簡,推薦收聽以獲得詳細內容。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自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5年後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直至今日2022年,其實距離抵達推估的超高齡社會也不過只需3年的時間。隨著這些變化,台灣高齡的議題越來越切中大家需求,而高齡也免不了伴隨失智問題,現在台灣整體的失智症患者已經來到30多萬人,照顧人力越來越吃緊。我們可以想像,每100位老人裡面可能就有8位是確診失智。未來我們更可能以每30分鐘就增加一位失智症患者程度在成長。該如何照顧失智長輩?以及現在我們所習慣的照顧方式是否能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呢?


肯認情緒與感受,共同搭建溫暖堡壘


「我東西丟了!」

「你一定是搞錯了,因為你有失智症。」

「你們這些人從來都不相信我!」

「…我可能已經老了,是一個沒有用的媽媽。」


每一個失智症長輩的每一種感受都是他真心真意的感受。長輩其實不是做假,也不是故意要誣賴別人,是真的覺得他的東西不見了,然後當他真的懷疑某些人可能偷他的東西的時候,他的女兒跟他說「是你有毛病」時。換個角度思考,你是否內心也會有無依無靠的無助感呢?

不僅是失智長輩,包含面對所有人,當一個人有任何的感受和情緒表達時,我們要做的是先肯認他的情緒,不去否定他的經驗。不論最後長輩遺失的是什麼,當下我們可以跟他說:「東西不見了,那我們一起來找找看,看看是有人偷了還是怎麼樣,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就像教養孩子,先站在他的身邊,讓他覺得你跟他是同一國的。相信他的感受是真的,並找出能共同解決的方法。

每一組家庭失智的過程,一定會經歷非常多的狀況,比如說錢偷了、懷疑什麼、看到什麼。這個時候家屬對於失智症長輩反應尤其重要。家庭給予長輩的情感反饋是一個很安心的堡壘、可信任的?還是一個需要他武裝起來保護自己的?當長輩感到安全,擁有信任時,便願意完全放空,因為他相信自己一定不會被傷害,更願意微笑的面對所有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會保護我;但當感到周遭給的回饋是不友善時,危險使他不相信大家會保護自己,所以他必須武裝起來,變得更堅強甚至有攻擊性。家屬長期累績下來的回饋,即便最後失智症長輩們已經不知道怎麼表達,但他仍然會記得這些感受,感受周圍的這些臉孔、這些講話的姿態是友善還是不友善。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給與長輩更多信心,肯認他們的感受,在他們能力有及的範圍就讓他們自己去做,當他覺得能力不及的時候鼓勵他們求救,讓他們相信我們不會罵他,相信我們會協助他去完成他想完成的事情。跟父母做討論,了解他的想法跟感受,便是跳脫長輩照護盲點的開始。


擁有控制感,讓「有用」成為動力


那天帶著老父親出門的時候,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堅持要我給他錢花。

「反正你要什麼我都會買給你啊,我這樣子不是有在花錢了嗎,這樣不是就算花錢了嗎?」我不耐煩問。

「不一樣啊!」父親反駁我「我有沒有跟這個社會交流保持聯繫,我沒有付錢買東西,買我喜歡的東西!不是你們指派給我,你們給我的。」

我這才理解,父親想要的並不是錢本身,而是一種能自己做決定的控制感。


年紀到了一個程度,我們勢必就會有身體的不舒服,或是生活需要家人協助的時候。同時忍受著這些不舒服,沒有什麼有熱情的事物,事情沒有辦法自己做生活一直在被照顧,難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雖然有「我喜歡被照顧」的長輩,但更多的是「不希望被照顧,不想造成別人困擾」的長輩。每個人會想要活下去的動力是來自於有想做的事或者是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而「控制感」更是每個人重要的核心感受,生物體之所以會有「習得無助感」的絕望,很大一部份就是來自於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也就是失去控制感。當你覺得生活中的事物都不能操之在己時,漸漸地就會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哪怕只是做到一點小事,都讓失智長輩的內心產生不一樣的正面感受。透過擁有控制感,讓長輩相信自己也能做到、認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也能讓他多一份對生活熱情與動力。


跳脫照護盲點,重新思考「為他好」

在我能力有及的範圍我就自己做,當我能力不及的時候我就知道要求救,別人也不會罵我,他們也會協助我去完成我想完成的事情。是每人的生命本能。

哇賽療心室 ep61|跳脫長輩照護盲點,掌握共好生活觀點ft.陳乃菁醫師


某天,有一個病人突然在診間外面大叫。

我趕忙開門叫他先進來,結果他一看到我,就在門口對我深深一鞠躬

「陳醫師不好意思。」他說「我今天做了一件非常不好意思的事情。」

「你要做什麼呢?」

「陳醫師我想跟你借500塊。」

我驚訝地繼續詢問原由,他這才說道:

「我自從得了這個失智症之後,我連一塊錢都拿不到。我年少打拼到老,我給我的三個兒子一人一間房子…現金都被他們拿光了,現在我得了失智症,五百元要付掛號的費用都沒有,連去對面7-ELEVEN買口喝的錢也沒有……。錢都是兒子在管,他覺得我失智症不能拿錢。我的人生就像在做牢一樣生不如死。我就是故意這樣做的……」


確診失智對長輩來說是一個非常殘忍的一件事情。「失智症」就像強力的束縛符咒,一旦確診貼上標籤,瞬間限制的是身為一個人擁有的所有能力、財產、決定權和自由。即便是失智症初期,記憶力有點不太好,只有非常少、非常少部分影響到他的認知跟執行能力的情況下,家人也會出於擔心與保護而束縛上這樣的枷鎖。然而當我們換位思考,現在所有得到失智症的患者,其實並沒有因為一些蛛絲馬跡得了失智症之後就不再是原來的他、不再擁有原來的能力。可是在整體社會習慣的照顧方式下,他們卻在非常早期就被剝奪走了生而為人的權力、生而為人的情感、生而為人的想要去哪裡玩、想要吃什麼、想要去哪裡上課、想要做什麼喜歡的事情的選擇權,有時連發呆的權利都沒有。但同樣的,照顧者也會陷入兩難,我是在保護長輩?還是我在控制長輩?還是我是在為自己省麻煩?

尊重每一個人逐漸退化的樣子,尊重他其實內心還有屬於自己的想法。跳脫「為他好」、「什麼是比較可以,什麼是比較不可以」的照顧思維,以「這件事是否有危險」來評斷。即便是使用了「錯誤的方式」失智症患者仍然可以完成在路上買西、看電影、去銀行辦事情等日常活動。台灣目前為止還未能達到這個狀態,但當我們遇到時,可以學著去對他們友善,讓他們還是可以完成他想要做的匯款或是領錢等動作。未來不論你是老化、衰弱、還是失智,再也沒有人可以把你關起來,也沒有人可以限制你。漸漸地讓社會、交通、文化藝術各種活動,都能自然而然的讓高齡者自在於這個社會上生活。


隨著高齡人口越來越多,失智人口比率的上升,各式各樣的單位也需要做出改變。照顧長者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個家庭也都會有不同難處。希望我們都能對高齡議題的一點關注、討論,並互相給予支持。釋放友善讓我們社會在未來對高齡多一分溫情與自在。


伸閱讀1 /如何面對父母給你的難題——被剝削的童年
延伸閱讀2 /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可預測病患死亡率
延伸閱讀3/照護所愛的人時,如何支持與面對彼此呢?



主持:心理師Nana
與談:陳乃菁 醫師

✎與談人簡介|
乃菁醫師長期的投入失智症還有高齡的照護。曾任高雄長庚醫院擔任神經內科的主治醫師。2021年下定決心離開醫院走入社區,設立了「記條條安心照顧咖啡館」複了診所、咖啡館、社區照顧據點與日照中心。成為當地一股溫暖的力量。著有《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推薦追蹤>陳乃菁醫師與記條條照顧咖啡館粉專

編輯:詹㝢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