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做自己?

《男孩與冒險家》善良是一種選擇,那做自己呢?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正在做自己,其實只是迎合別人期望的樣子;真正的自己,可能早已被遺忘。
長大的過程,是不斷在懷疑與選擇中摸索出內心真正的渴望與方向。
善良不只是好意的表現,更是一種理解與包容的能力,特別是對那些讓人感到不舒服的人。
成為真正的自己,也許不容易,但每一個願意理解、願意選擇善良的時刻,都是向那個「更真實的自己」靠近的一步。

你是否也曾經懷疑過:
眼前的生活看起來沒有問題,努力也沒少過,選擇也都做了,但某個瞬間,心裡卻悄悄問自己:「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

有人長大後看起來很成功,卻說不出快不快樂;也有人過著平凡的日子,卻自然地活成自己,好像他本來就該是那個樣子。

我們到底是怎麼成為自己的?還是,其實從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自己」?

今天想分享一本寓言故事──《男孩與冒險家》。主角是一位想要長大的男孩,帶著一個瓶子,裡面裝著一些象徵他原則的石頭,踏上旅程。

他遇見朋友、敵人,也經歷懷疑、恐懼與放棄。這不只是成長的歷程,就像我們每個人的人生。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也許正是這個問題,能幫助我們在故事中,重新看見自己。

做自己最難?

做自己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越長大其實越不確定什麼叫做「自己」。在工作場合,我們學會表現專業;在朋友面前,我們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好相處。

故事一開始,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男孩:「長大以後最難的是什麼呢?」

老師:「做自己。」

男孩皺著眉問道:「做自己?難道我們可以做別人嗎?」

老師:「有些人會忘了自己是誰。」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正在做自己,其實是在做一個「不會被討厭的自己」、一個「不會出錯的自己」、一個「大家會喜歡的自己」。漸漸地,真正的自我就這樣被我們擱在一邊,甚至被遺忘。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表現好、不能出錯、要配合他人,努力扮演好相處的角色。於是,成為一個「乖巧的自己」、一個「不造成麻煩的自己」,久而久之,卻忘了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我們會在成長的旅途中丟掉原則,甚至忘記自己曾經有過原則

推薦閱讀:不必當誰的完美《芭比》:接納與成為最真實的自己


當個善良的人

小男孩展開旅程後,在森林裡遇見了一隻羚羊。小男孩問:「你的原則是什麼呢?」羚羊回答:「我不只有一個原則,但我最喜歡的是──要心存善念。」

故事裡的男孩一開始也不以為意,直到羚羊提醒他:「這其實很難,因為我們往往只用自己的眼睛看事情。」生活中,我們的注意力總是被強烈的刺激吸引:爭吵、不公、威脅……這些有情緒、有張力,容易獲取我們的關注。

當我們看見社群媒體或社會上族群間的仇視與撕裂,不禁令人反思:「我們是不是已經忘了那些本該記得的信念?」這不只發生在善良上。像「健康」,總是在生病後才發現它的重要;又像「自由」,也往往是在失去時才意識到它的珍貴。

書中,羚羊還說了一段話:「在用狹隘的觀點為他人貼標籤之前,我們要先觀察、聆聽,並試著去理解他們。每一個行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動機,就算你無法理解,也要給予尊重,並耐心等待。

善良,不只是一個好意的舉動,更包含了願意理解的能力。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基於禮貌、習慣,或是不想惹事。但真正的善良,是出於理解,更是發自內心的一種選擇。

人必須在外在行為跟內在感受一至時,才有辦法感受到完整跟踏實

善良卡關:基本歸因謬誤

選擇善良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我們是否能對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人,仍保有一份你想理解對方的努力。

心理學裡,有這麼一個概念--「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們傾向把別人所發生的行為,去歸咎為他個人的問題,忽略了他背後情境的那些因素,卻為自己找情境理由。

舉例來說:別人遲到,我們會覺得對方沒有時間觀念;某天換成自己遲到,則歸咎於塞車或捷運誤點。

這種認知偏誤,讓我們更容易誤解、貼標籤,而不是理解。真正的善良,是即使感到失望,也願意多問一句:「他是不是有他的難處?」

理解他人,不是為了合理化對方的行為,而是給自己多一點空間與彈性,選擇如何回應這段關係。


推薦閱讀:《善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而「選擇」這件事,是我們真正能掌握的自由。不是社會期待的「大人樣」,不是他人眼中的「好人」,而是你願意承擔的樣子,是你經過思考、痛苦、猶疑後,仍願意堅持的方向。

長大的確很難,因為要在現實的碰撞中,還記得初衷,我們太容易活成別人希望的樣子。

但如果我們能在失望中依然心存善念,在誤解中依然願意理解,那麼就算慢一點、繞遠一點,也是在成為那個更真實的自己。

不是別人替我並一的樣子,也不是世俗大人說應該要怎樣,而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專屬於我的模樣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男孩與冒險家 書封

男孩與冒險家:關於勇氣、信念與自我探索的故事

作者:瓦倫蒂娜.羅迪尼

出版社:三采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81|善良,是為了自己,是願意理解討厭的人《男孩與冒險家》」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