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看著新聞心想:這麼明顯,怎麼會有人受騙上當嗎?
從假投資、假交友到假客服,詐騙手法層出不窮。
事實上,詐騙集團最厲害的地方,不是技術,而是洞悉人心。
這次就讓心理學博士蔡宇哲與行政院打詐辦公室的蔡尹齊諮議,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詐騙集團如何專攻我們內心的渴望和匱乏,引誘我們落入陷阱。
看懂「養、套、殺」手法
詐騙集團之所以屢屢得逞,關鍵在於他們深知人心的「渴望」。一個人心裡充滿「我好想得到」的念頭時,注意力就會被慾望拉走,警覺性也隨之降低。像是在購物節、情人節等,正是人們最容易被情緒與期待牽動的時刻。
許多人會以為被騙的人多半是教育程度低或年長者,但事實並非如此。從警方掌握的數據,高知識族群同樣可能受害。因為詐騙集團會針對不同年齡、職業、收入層精心設計劇本,模擬客服、親友或專業人士的語氣。
最常見的就是「養、套、殺」手法。以常見的感情詐騙為例,先是「養」—以長期關心、日常對話維繫關係;再「套」—營造共同未來,如結婚、買房、投資等,讓對方完全沉浸其中;最後「殺」—誘導投入金錢,從小額嘗試到大筆資金,甚至被引導借貸,最終傾家蕩產。
推薦閱讀:《誤信》我們不是被陰謀論說服,而是被安撫
詐騙中的注意力陷阱
人被詐騙後,常出現的疑問之一是:「明明那麼明顯,為什麼當下沒發現不對?」其實,心理學研究早已指出,人類的注意力是極其有限。而詐騙集團會利用這個弱點,讓人在不知不覺間掉進陷阱。
1.不注意視盲現象
經典的不注意視盲實驗中,研究者請受試者觀看一場球賽,並要求記下出白衣隊伍傳球的次數。實驗結束後,研究者會問受試者有沒有看到球賽中其實有一隻大猩猩走過鏡頭、還對鏡頭揮手。結果多數人完全沒有察覺。
在詐騙過程中,詐騙集團透過傳遞「帳戶即將被鎖定,請立即點選連結」這類訊息時,注意力會被「趕快解決問題」的焦慮所吸引。反而忽略那些明顯不對勁的細節,像是用詞不對勁、網址很奇怪等。
2.隧道效應
另一個與注意力相關的心理現象是「隧道效應」。想像一下,我們開車進入隧道時,眼前只剩出口那一小塊光亮,其他景象全被遮蔽。人在焦慮、匱乏或強烈渴望某件事時,也會進入類似狀態:注意力變得狹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
由於人的「想望」與「匱乏」,會受到人性情緒、壓力與情感的綜合影響,讓我們處於「很想要某一種東西」的狀態,注意力限縮到很小一塊,以至於我們沒有思考到:「這個有沒有可能是騙人的?」、「這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被詐騙時該怎麼做?
假使不幸遇上詐騙,或是懷疑遭到詐騙,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以速度對抗時間:立刻通知銀行並請求凍結相關帳戶或交易。
同時,也要記得保留所有對話紀錄、交易憑證與截圖,切勿刪除任何與詐騙相關的訊息或紀錄。這些證據在後續向銀行求回溯、向警方提出筆錄與報案時,是能爭取回損失或協助辦案的重要依據。
聯繫上銀行凍結交易後,再撥打「165」詐騙防制專線求助。對民眾而言,及早向銀行凍結交易、迅速報案與保存證據,是能夠最大化搶救財產的實際步驟。
由於詐騙集團大多先透過「車手」(負責提領或接收現金的人)將非法所得取出,再層層轉帳、快速洗錢,必要時會轉換為虛擬貨幣或匯出國外,以製造金流斷點。這類快速、多層次的轉帳往往只需數分鐘就完成,導致警方在追查時必須面對大量短時間內的交易紀錄,增加追索難度。
如果發現可疑資訊(例如可疑帳號、詐騙話術或疑似詐騙的交易紀錄),也可以主動通報「數發部的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阻斷詐騙集團的擴散路徑,防止更多人受害。
多一分查證,就少一分被騙的可能
雖然詐騙案件仍然層出不窮,但整體趨勢其實正在下降。無論是政府單位、警方、金融機構,還是各種媒體與教育團體,大家都在持續努力推動防詐宣導,讓更多人具備辨識與應對的能力。
當大家對詐騙的運作方式與心理手法有更清楚的認識。面對可疑訊息時,多一分停頓與查證,並主動通報可疑資訊,就能讓防詐的網絡更加緊密,朝向更安全的數位環境。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77|洞悉詐騙養套殺,跟家人遠離陷阱ft.蔡尹齊」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