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失戀低潮走不出谷底 ? 先行動,情感會跟上

作者: 翰林書僮  (軟體工程師)

十九世紀小說家狄更斯在他著名的塊肉餘生記》(Dickens , 1850),描寫到主角大衛在愛妻朵拉病逝之後,離開英格蘭獨自在世界旅行,並自我放逐了三年,但是對於喪妻的哀痛卻有增無減。在瑞士時,收到他的兒時玩伴兼摯友阿格尼斯的信件,希望他能將悲傷轉化成靈感與力量的泉源。大衛領悟到阿格尼斯的鼓勵,立即投入原本的寫作工作中 (書中大衛職業也是位小說家)),並出版了第三本小說,此時他才慢慢走傷痛並恢復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情感總是驅動著我們的行為。古人很早就知道這樣的道理,動作與情感的英文分別是 “motion” “emotion”,共享著相同的字根 ”mot” (move),揭示這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在影響他人時,訴諸情感的力量常是最強大的;不管多嚴謹的論述,都比不上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來得打動人,讓人訴諸行動。

但違反我們直覺的是:行為,同樣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內心的狀態,包括情感。

行為的影響力

我們通常認為,因為心中產生了某種情感,才驅動身體依此反應與行動,但實際上內心狀態與行為的交互影響,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在許多情況之下,身體的動作與行為會反過來刺激、加強、並甚至改變內心的狀態

1993年,Cacioppo 教授與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實驗 (John T. Cacioppo, 1993):將參與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將手放在桌下並貼著桌面做出輕微舉起的動作 (此時手臂曲折,像是在接受東西); 另一組則是將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向下壓 (此時手臂向外張,像是在排斥東西)

接著讓這兩組觀看一些圖像,並對這些圖像評判他們的喜好程度。結果那些手臂呈現像是在接受東西的學生 (上圖),比起手臂像是在排斥東西的學生 (下圖),明顯地更喜歡他們所看到的圖像,即便兩組看到的圖像都相同。這似乎與直覺相反:我們通常認為人是因為內心喜愛或厭惡而表現出相對應的肢體動作;事實上,肢體動作也反過來影響我們內心對事物的態度 (如同上述的手臂例子 )

另一個在 2009 年的實驗 (Jesse Chandler, 2009)也看到類似結果。實驗參與者被要求去讀一篇以Donald為主角的故事,並同時在移動偵測器中做出動作。閱讀故事同時,其中一組被要求做出大拇指比讚的手勢,另外一組則做出比中指的手勢。為了不讓參與者猜出實驗的目的,他們會被告知是在做與 “腦袋多工”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同樣一個故事,手勢比讚的那組多認為 Donald 是聰明而討人喜歡,比中指的那一組則多認為 Donald是不友善而懷有敵意。

除此上述兩個實驗例子,心理學領域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驗,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我們的行為,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內心的狀態,包括情感

先行動,情感會跟上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主要是想暸解單一動作與情感之間如何相互影響。面對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時,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許許多多動作的集合,因此能合理推論,這些行為跟情感之間也存在強烈的聯繫。

許多人遭遇如失戀這類挫折,都會希望自己先把心情慢慢平復,再開始規劃接下來的人生。然而情感的低潮可能會持續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常軌。當我們理解行為能夠影響情感,我們便可以從行動先開始改變:先行動的像個熱愛生命的人

像是開始培養運動或是閱讀的習慣,或者開始學習一樣感興趣的才藝,或者去旅行給自己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重點是,先從行為的改變開始,當行動的像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行為便會影響情感讓人更快的走出低潮。反過來說,整天唉聲嘆氣像個行屍走肉,在行為上就像是對人生厭倦至極的樣子,那情緒的低潮只會持續的更久而已。

猶太法典 《塔木德》 (Talmud) 提到:「一個人應該時刻不間斷的去做好事,即便是別有用心,也會因此產生出想要做好事的欲望。」一件一開始必須去做的事情,只要持續不斷的行動,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所謂的「內化」,打從心底產生所謂的價值感,變成自願自發的想要把它做好。

所以,想走出低潮,不要再想如何處理情緒,請從改變行為開始。

 

參考文獻

  1. Dickens, Charles. (1850). David Copperfield. Bradbury & Evans. Chapters 57 – 58.
  2. John T. Cacioppo, J. R. (1993). Rudimentary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s. II: Arm Flexion and Extension Hav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5-17.
  3. Jesse Chandler, N. S. (2009). How extending your middle finger affects your perception of others: Learned movements influence concept accessibil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 123-128.Talmud, Tractate Sanhedrin 105b.
  4. Ibarra, H. (2015, Jan). You’re Never Too Experienced to Fake It Till You Learn I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