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還願過後,從心理學看台灣宗教現象

作者: 翰林書僮  (軟體工程師)

最近台灣國產自製遊戲《還願》爆紅,連帶著遊戲中的主要劇情——因為過度的迷信而導致悲劇——被很多人拿出來討論。許多人因此嘲諷全開,順便批評一下社會上所謂的「大師」、「上人」這類宗教領袖的荒謬現象。在科學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宗教團體與活動卻沒有任何消減的跡象,甚至一些所謂的社會名人也都深信此道。

表準化與秩序化

筆者在之前一篇文章 《我們為什麼會迷信》,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迷信其實是一個幫助生物生存與繁衍的合理抉擇。本篇我將從人性本身與社會的角度去討論為什麼台灣社會這些所謂的宗教大師必定遍地開花,而在可見的將來也必然會層出不窮的。

人類天生就對意義與秩序有強烈的追求,如果我們生命中有哪件事情是沒有意義的,或是缺乏秩序,我們心靈就會生出不安與焦慮,而這當然是令人極端不舒服的狀態。所以我們不自覺就會賦予事物意義,並跟隨著某種程度的秩序,既便這樣的過程再荒謬也聊勝於無。

假如你跟你的同伴在旅行中迷了路,發現你同伴手中拿了張不確定是不是正確的地圖,這時你會怎麼辦?大多數人的做法是,雖然無法確定地圖的正確性,但拿著一張能夠指路的地圖,也好過沒有地圖。

在一個催眠術的實驗中,催眠師成功的催眠了一個受測者,叫他打開一扇窗戶,受測者完全服從這個命令。實驗結束後受測者轉醒過來,催眠師問他剛剛為什麼要打開這個窗戶,受測者疑惑了一下說:「因為覺得房間太熱了。」對於人的心理來說,整個世界就像一張永遠做不完的填空題,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將那些空格填滿,然後讓整個世界看起來完整、規律而有意義。

宗教社會學家貝格爾在《神聖的帷幕》中提到,所謂的宗教,就是「用神聖的方式來進行秩序化的人類活動」,所以宗教生活的兩大基本特質也就是意義化與秩序化。例如佛教某些宗派的主要修行法門,就是反覆的誦唸「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一種高度穩定的秩序化行為,而也被賦予了某些意義——換取進入西方極樂世界的門票。

如果從這個角度推演下去,我們反而會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越是多元化的社會,反而不利於大部分人內心的幸福感。因為多元的價值觀就同時表示著不確定性,我們必須花費許多精力來說服自己,朋友甲的基督教信仰,跟鄰居乙的佛教信仰,以及我們自己的民俗信仰,都只是通往真理世界的不同途徑而已,同樣值得尊重;自己內心的價值觀,時不時還可能受到不同價值批判的挑戰。多元化社會逼迫我們形成的觀念,其實是違反我們人類的天性的,而台灣在文化上其實是融合了中國、日本、美國以及台灣本土文化,是一個高度多元化的社會,也難五花八門的宗教活動更能夠大行其道 ——因為我們是如此的需要確定的意義與秩序。

形式重要而非教義

在這些所謂的宗教大師帶領的活動中,我們常常會看到許許多多的儀式,在裡面的人一副十分虔誠的重複某些行為,身在局外的我們看起來卻多少有幾分荒謬感。我們不禁要問:如此的重視這些偶像崇拜的儀式,卻因此忽略了原本真正的教義,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形式主義發揮重要影響力的例子卻比比皆是。

正如在先前筆者的文章《失戀低潮走不出谷底 ─ 先行動,情感會跟上》所提到的,我們的行為會反過來影響心理狀態,當想走出情緒的低潮時,行為的改變通常是比較有效的做法,這在宗教活動中更是如此。

以台灣的民俗信仰為例,我們需要頻繁的燒香拜拜,來增加內心的幸福感;我們需要各式各樣的超渡、開光、安太歲,來祈福消災,求取內心的安定感。假設全世界的佛經或是道教經典都突然失傳了,對寺廟裏面的香火應該是不會有任何的影響,但是如果這些儀式都不搞了,叫大家回去專心禱念經典,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他們是不會關心什麼深刻的教義,只要有佛有神給他們拜就好。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教的歷史,教義永遠在變,不同宗派的高僧大德永遠爭論不休,沒有一個定論,但只有一件事情是永久不變的——永遠有人在寺廟燒香磕頭、求取庇佑。

人心向簡

在這些宗教活動中,會有一些在邏輯上接近矛盾的行為,或是販售一些違反科學常識的物品,作為一個生活中充滿科學常識的現代人,為何還是有人會去相信這些呢?

這是因為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內心真正渴望的是少數幾個簡單的概念或法則,能夠作為生活方式的依歸、追求幸福的捷徑;而越是複雜、需要深思的想法,則越難被大部分的人接受。

要說明這個,我們可以用唐朝時代的兩位高僧,玄奘法師(唐三藏的原型)與禪宗六祖慧能來做對比——玄奘的佛學修為堪稱舉世無雙,精通當時一切佛教宗派的經典與教義,而慧能只聽人念過很少的幾部經書而已;玄奘精通梵文、主持譯經無數,而慧能則是個文盲;玄奘是海外歸國學者,慧能則一生沒去過多少地方;玄奘的佛學研究一思不苟、精益求精;慧能走的是大眾路線,把佛學的概念與理論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玄奘搞的是最複雜的東西,慧能則提供最簡單的成佛竅門。

結果呢?玄奘的「唯識宗」至今也只是佛教的一個支派,知道的人並不多;而慧能的「禪宗」則發揚光大,以至於後來「禪」幾乎成為佛教的代名詞,因為群眾需要的不是複雜的邏輯思辯,而是簡單易行的便利法門——如果能夠「速成」那就更好了。

在凡事講求速成的台灣社會,各式各樣「三十天立即減肥」、「三個月速成美語」大行其道,那這些「心靈安定的速成班」的難道還會少嗎?

偶像崇拜

在尋找人生的苦難的避風港、追求終極幸福感的道路上,最簡單便捷的方式是什麼?答案呼之欲出:無條件的跟隨一個所謂宗教上的「大師」、「上人」。畢竟這些都是號稱所謂的得道之人,他們宣稱已經脫離了人生的苦難、證得大道,而就像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有一個熟門熟路的人帶路總是能夠少走很多彎路的。於是乎,這些大師就因應而生了。

許多人不知道,現代許多主流的宗教,包含佛教與基督教等,教義本身都是極力反對偶像崇拜的,羅馬教廷甚至因此而發動過戰爭,死過不少人。但偶像崇拜本身乃是人的天性,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人性一再的取得勝利,既便到了今天,偶像崇拜仍然盛行於許多宗教活動中。
佛教的基礎修行方法是靜坐冥想 (meditation),就是所謂的「誡、定、慧」中的定,這是一個已經被現代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證實,對於人的減輕壓力與焦慮、忍受痛苦、提升專注力等等都非常有效的方法,而對於靜坐冥想所產生神秘體驗的相關紀錄更是多如牛毛。

個人認為許許多多佛教上所謂的大師,就是把信徒藉由靜坐冥想所獲得的好處,全都攬到自己的身上,宣稱是因為自己的帶領,才能讓信徒們安然度過人生的苦難,往真如的大道邁進,再加上所謂的「安慰劑效應」,許許多多的信徒便死心踏地的追隨這些大師了。

如果你的親朋好友被所謂的宗教團體綁架,沉迷於所謂的大師,最好的方式絕對不是講道理、提供科學證據,因為這些並不是重點,人的天性才是。引導著他們去接觸其他比較正常的宗教,才有可能慢慢走出來。

因為沉迷於其中的人,是多麼的渴望與需要去相信這些大師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