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心理師?用對方式最療癒

跟ChatGPT聊心事? AI能取代心理師? 心理師:用對方式才是關鍵

與AI 聊天能提供穩定、便利且不帶評價的互動,幫助人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而真人諮商則保有非語言線索與情感交流,帶來更具人味的連結。兩者各有特點與限制,重要的是思考這些經驗如何影響我們面對情緒與真實世界中人際關係的互動方式。

你平常會跟ChatGPT聊天、談心事嗎?

哈佛商業評論公佈對網友調查,歸納了當今大家使用生成式AI的一百種方式,其中「心理諮詢」還有「陪伴」竟然是第一名。

不少人認為AI的好處就是費用低、隨時隨地都可以用,緩解一些比較緊急的情緒。

可是,也有一些人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難以被AI取代。

這次Nana心理師陳亭君臨床心理師(君編),兩位臨床心理師以自身臨床經驗,分享使用AI或是真人諮商,兩者特性如何區分,讓彼此相得益彰。

我們如何調節情緒?

當我們在尋求AI諮商或者是真人諮商的時候,其實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想要調節我們的心情,讓自己的情緒可以獲得舒緩。

情緒出現的時候,人類大概可以分成兩種調節的方式:第一種是所謂的自我調節,是一種由上而下(top-down)的調節方式,透過思考、反思、覺察,來幫助我們管理或是調節這些心情。

第二種是人際調節,比較像是一種由下而上(bottom-up)調節路徑。人際調節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跟別人的互動來幫助自己穩定情緒,與觸覺、迷走神經,回傳到邊緣系統,有一些關聯性。

靠著人際互動來調節情緒的能力,是我們本能一開始就存在,而且是很重要的經驗。AI諮商,有點像是透過一個模擬初階的人際互動,讓人際調節的這個變項稍微被控制

跟AI聊心事,
不會被拒絕,
不會被批判,
也不會被傳出去

各自的優勢與限制

對部分人而言,會認為與 AI 對話能夠拓寬思路,減少陷入反覆糾結的狀態,好像多了一個安靜、穩定的對象,可以先把焦慮安放下來。卻也有不少人在使用後,還是希望能有人協助整合他們經驗,並在互動中感受到真實的支持與溫度。

這樣子的差異,與非語言訊息的存在有關。在人際溝通中,其實只有7%是來自於文字語言本身,其他的55%是來自於臉部表情跟身體的姿態,38%是來自於語氣還有語速。

從只有文字的互動裡,會缺少了真實互動感。因為那些同步的關鍵,其實更多時候是來自於眼神的接觸、語調的變化,甚至是呼吸的這種同步性,這些在人際互動中看似自然的細節。

然而,這並不代表 AI 完全無用。對於一時之間難以尋找到合適人際支持的人,AI 反而像是一個隨時可取用的「急救包」,協助人們先穩住情緒。換言之,AI 與真人諮商更像是互補關係間的存在。

放慢思緒,才能看見更多可能

心理師的最常見的工作之一,就是協助個案將視角稍微拉遠,從原本執著的單一點移開,重新看見更多可能性。這個過程正是為了創造「心理空間」。

所謂的心理空間,是存在於刺激與反應之間,我們會有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能讓我們擁有選擇跟自由的能力,把很複雜的思考放慢,變成文字的過程。許多方法都能幫助我們創造這樣的空間:透過日記、深呼吸、自我對話,甚至與 AI 對話。

透過放慢思緒,使得原本快速、濃縮的內在語言被轉化為更清晰的文字,進而開啟轉念的可能。然而,AI 的特性也可能帶來另一種風險。因為AI本身被設計成快速、連續地提供答案,容易讓使用者養成「丟問題、等解答」的慣性。

此時若缺乏自我覺察,可能讓心理空間逐漸狹窄,而非擴展。在與心理師晤談過程中,之所以不急於給出解方,正是因為要保留這段空白,讓個案有機會去覺察問題背後的意義,並練習與自己的感受對話。

想解決問題還是得到答案?

大家有時候做心理諮商,會覺得困惑是,為什麼我丟一個是問題,心理師都沒有要給我答案。因為心理師某種程度上在做的是避免給你太多額外訊息,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給。

而AI的設計就是快速、便捷,避免了在人際互動中,那種沉默、遲疑、猶豫不決或是有點無奈的感受。如同前文所說,當我們可以不用去花太多的精神跟心力在另外一個人身上的時候,我們會更能夠專注在自己心裡面的感覺。

再加上 AI 擅長去把這些資料做分析跟整理,所以這種不經修飾的互動,似乎某種程度可以幫助我們更去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甚至是透過這樣子的表達來瞭解自我的界線與需求。

但是有些時候更重要的是,回過頭來思考,當你去問出這個答案的時候,它本身對你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畢竟這世界上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

有時,心理師沒有給你答案,
某程度是為了
避免給你太多額外訊息,
影響你的感受,忽略了那些
藏在不對勁和不舒服背後的疑問。

推薦閱讀:思緒混亂、心情不好?用寫日記整理情緒,用感知力看見自己


療癒之後,讓支持成為跨出去的力量

AI 對人們的情緒支持既能成為橋樑,也可能變成堡壘。在沒有科技的年代,害怕孤單會驅使我們主動與人連結、道歉或彌補,去做一些能夠讓我們感覺到親密或連結的行動。

若這些驅動力全部轉向與 AI 的互動,有沒有可能反倒讓人們逐步走向一個越來越孤單的人際網絡?

不論是 AI 還是心理師,我們都可以當作資源適當使用。而能不能在這些資源的幫助下,更靠近自己,喚醒更有力量的自己,這才是最終目標。

無論是 AI 還是心理師,
最終目標都是幫助我們:
找回內在的力量
與自我力量,
而不是取代
真實生活。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資深臨床心理師,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兩個孩子的媽。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ep.132|AI真能取代心理師?用對方式才最療癒ft.陳亭君心理師」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