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宇哲

蔡 宇哲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國語日報科學版、幼獅少年、泛科學…等專欄作家 Podcast「哇賽心理學」主持人 有聲書:一刻鯨選「睡眠管理職人的好眠教室」 著作:不腦殘科學1,2、神奇的心理學、哇賽!心理學、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這個布丁要現在吃還是先忍耐?》學會分配時間,別讓忙碌掏空人生

讀心書布丁先吃 貼文配圖 1366 X 768 像素

當我們極度忙碌時,記憶反而變得模糊,是因為大腦的工作記憶被過度佔用,無法有效儲存新資訊;壓力荷爾蒙影響記憶區域海馬迴的功能;加上睡眠不足,使得經驗無法被妥善整理與保存。要在忙碌中留下幸福與記憶感,可以從安排「幸福與投資未來的時間」以及「刻意留白」做起。善待時間,就是給幸福留下來的空間,不該讓忙碌填滿整個人生。

總是覺得累、一下就沒電? 3個方法守護《大腦持久力》

想要大腦維持電力100%?

大腦是一個節能裝置,喜歡靠自動駕駛模式省能運作,但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僅靠這種模式已不敷使用。雖然大腦只佔體重 2%,卻消耗全身約 20% 的能量,若缺乏後勤支持,就容易出現腦霧、情緒不穩。星狀膠質細胞正是大腦的後勤管家,負責清理廢物、提供能量與調節神經可塑性。要守護它們,我們需要良好睡眠、創造新鮮體驗與多樣化運動,才能讓大腦保持續航力,在長遠的人生旅途中穩定前行。

心理人看心靈成長課程(下):挑選心靈課程的4大篩選原則

想要成長,如何選擇才安心?

在挑選心靈課程時,有四個方向值得特別注意:首先,避免使用極端手法、要求羞辱或打擊自我的課程。其次,要小心那些讓人「越上越焦慮」、必須無限升級的課程。再者,若課程過度依靠神秘學包裝、缺乏理論與科學依據,也要保持懷疑。最後,授課者應該有清楚的專業背景與倫理訓練,而不是靠浮誇的頭銜來增加說服力。心靈成長,應該幫助我們更自在地成為自己,而不是在追求支持的過程中承受新的傷害。

心理人看心靈成長課程(上):心靈課程爭議多,問題出在哪?

為什麼有人成長,有人受傷?

有些心靈課程透過羞辱或打擊自我認同,營造所謂的「覺醒」效果,但其實潛藏高度風險。
第一,倖存者偏誤讓我們只聽見撐過課程、感覺良好的人,而看不見那些在過程中受到傷害甚至崩潰的參與者。
第二,不當的方式有時也能帶來短暫成果,但這並不代表方法合理,可能留下難以挽回的創傷經驗。
第三,課程「有效」並不等於「安全」,若背後隱含高風險,所謂的收穫其實並不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