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宇哲

蔡 宇哲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國語日報科學版、幼獅少年、泛科學…等專欄作家 Podcast「哇賽心理學」主持人 有聲書:一刻鯨選「睡眠管理職人的好眠教室」 著作:不腦殘科學1,2、神奇的心理學、哇賽!心理學、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別小看職場裡的「情緒勞動」

面對奧客,你累了嗎?

情緒勞動,是現代工作中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隱形負擔。無論是壓抑情緒以維持職場秩序,或面對奧客時的強顏歡笑,長期累積下來,都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傷害。理解情緒勞動的本質,並透過支持性環境、清晰的心理界線與工作中的意義感,能幫助我們在高壓情境中維持內在穩定,將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力量。

瘦身,不只是卡路里計算:心理學教你突破減重困境

為什麼總是瘦不下來?

肥胖不只是生理結果,而是情緒壓力、思考模式與生活習慣交織的反映。急於求成、過度理性、生活壓力過大,是減重路上常見的三大心態地雷。此外,情緒性進食與壓力性進食常混合存在,讓人難以持續控制飲食。
真正有效的減重,關鍵在於自我覺察與生活調整,而非單靠意志力。

厭食症是什麼?「我不餓」背後的掙扎

明明餓了,卻不敢吃

厭食症是一種與體重焦慮、自我價值與情緒控制糾纏的心理疾病,並非單純的「不吃飯」。它可能從節食開始,發展為與暴食、嗜食交錯出現的進食困擾,牽涉複雜的心理與生理機制。文化審美、家庭環境與個人氣質都可能是影響因子。當進食變得困難,理解是起點,找到專業的陪伴幫助,是一種自我照顧。

《認錯》冤案:心理學解析目擊者誤認

當記憶成為證據,我們準備好了嗎

案件發生時,受害者必須依據自己的記憶來指認兇手,這是司法程序中再正常不過的一環。但心理學研究指出,記憶並非如錄影重播般準確,而是會隨著情緒、暗示與重複回想而不斷重建。人在極度壓力下,可能根據模糊印象做出錯誤的辨識,卻深信不疑。理解記憶的限制,是司法避免冤錯、實現正義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