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的時候,大人就會說:「你要當個善良的人,你要與人為善。」
可是有的時候會覺得,人善被人欺啊!
那到底在生活當中,應該要與人為善,還是要做自己、獨善其身呢?
今天就讓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與熱衷慈善公益事務推動的作家吳家德,借作家吳家德《與人為善的幸福哲學》一書,與大家探討「與人為善」這個議題。
助人之前,先畫清楚底線
在職場或生活中,我們不免遇到自己明明出於好意幫忙,最後卻被人軟土深掘。因此,與人為善,自己的核心價值要先確立。善良不是傻,而是一種選擇,一種帶有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舉個例子,如果朋友真的快沒飯吃,當然可以給他便當或幾百塊錢,這是「救急」。但若他要借一百萬,超出自己的能力,那就該說不。因為「救急不救窮」,幫助不該讓自己陷入困境。
與人為善,應該是在可承擔的範圍內給予,而不是讓別人的需求變成自己的負擔。
真正的善意,來自對需求的理解。給人家水,是因為他口渴;給他麵包,是因為他餓。若給出的東西不是對方真正需要的,反而可能成為垃圾或包袱。助人之前,還是要先溝通、理解,這就是「界線」。
願意幫助他人,同時也需要尊重彼此的界線,有界線的善,才是真正成熟、能長久的善。

萬一好心沒好報?
在助人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負面的經驗。有時別人會懷疑你的動機,覺得你這樣做是「有目的」;有時則是遇到不對的人,反而變成「好心被雷親」、「公親變事主」。當這些狀況發生時,適時提醒自己「轉念」。
轉念,是人生很重大的功課。如果被挫折困住,讓自己陷在懊惱與憤怒的循環裡,那麼痛苦是不會停止的。人生活著,不就是為了快樂嗎?
舉例來說,大家可能曾經遇過,或是聽過,多年不見的同學,需要借錢。因為以前曾經受他幫助,也出於信任,就答應了。最後,這筆錢沒有回來,口袋確實少了一百萬。
如果我們轉念一想,其實一直搥心肝沒有用,他就算回來,也沒錢能還,就重新去賺吧。轉念不只是「算了」,而是學會看清人性、珍惜經驗,讓每一次錯誤都成為成長的契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帶著更輕鬆的心情,繼續往前。

每一個人都能帶動善的循環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臺灣的「賣菜阿嬤」陳樹菊。十幾年前,她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一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想想看,全球有數十億人口,而臺灣一位平凡的賣菜婦人登上這樣的榜單。
陳樹菊從二十幾歲開始賣菜,一賣就是五十多年。她的收入不多,卻持續將所得捐給母校、台東縣政府和許多社會機構。她從不求回報,也不張揚。直到三、四十年後,經由李安推薦,受《時代雜誌》的報導,讓世人知道她默默行善的故事。
她沒有想過被誰看見,也沒有想著哪一天甚至會被寫進維基百科,在行善的當下,從未為了名聲或回報而做。她紅的,是後半段的人生;但她善的,是那長長的數十年的光陰。
這正是「善的循環」最純粹的樣貌。一個人出於真誠去付出時,那份力量會悄悄在世界流動,最後再回到他身上,不一定是金錢或掌聲,也可能是生命中更深的祝福。
推薦閱讀:為了眾人幸福而做,會讓人更有毅力——《共感領導力》
選擇善良,也在改變世界
善意一層層傳遞出去。那些曾被你拉一把、照顧過的人,也會在某個時刻,將這份溫暖傳給下一個需要的人。當我們身邊的人都開始變得更善良、更正向時,世界也在悄悄改變。
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控制,但寬度卻能自己決定。幫助他人,讓自己熱情、快樂地生活。沒有人知道明天的太陽是否如期而至。但此時此刻,就是生命最真實、最美好的瞬間。
推薦閱讀:《善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與人為善的幸福哲學:吳家德的豐盛人生心法
作者:吳家德
出版社:遠流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59|人善也不被人欺,練就堅定而有界線的正向力量ft.吳家德」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