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職業倦怠可能正悄悄耗盡你

工作讓你燃燒殆盡?還是帶勁?

職業倦怠不只是壓力大,而是長期超出身心負荷卻沒有好好修復。腦力的疲憊和體力一樣真實,休息更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唯有把修復當成日常,才能真正走得久、撐得住、做得好。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工作一結束,只想發呆,不想說話;即使週末躺了一整天,禮拜一還是覺得累。

久而久之,你開始對會議、任務、同事的訊息感到厭煩;不想接觸、不想回應,連最初的熱情也慢慢消耗殆盡。

這可能不是你變懶,而是職業倦怠正在提醒你:你太久沒有停下來好好休息了。

「職業倦怠」不只是累這麼簡單

華人文化裡,「勤奮」常被視為一種美德。你最好不要喊累,也不要輕易停下來,否則很容易被貼上「草莓族」的標籤。

但在心理學中,職業倦怠(burn out)有更深層的定義:它是一種長期過度壓力所導致的情緒、精神與身體上的耗竭狀態。

要被認定為倦怠,必須符合兩個關鍵條件:第一是時間夠長,不是一兩天特別忙,而是長期處在過度負荷的狀態中。第二是強度夠高,壓力已經超過了個人心理或生理可以承受的範圍。

倦怠的影響會表現在三個層面。情緒上,容易出現煩躁、沮喪、低落等反應。精神上,會感覺提不起勁,缺乏熱情與動力。身體上則可能產生心悸、胸悶、頭痛、失眠、胃食道逆流等不適,這些都是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症狀。

在行為上,倦怠的人往往變得容易拖延,做事效率降低,進而影響整體表現,甚至陷入越做越累、越累越做不下去的惡性循環。


推薦閱讀:《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讓倦怠成為轉機,而不是困境


坐著不動也會累?

我們常以為只有體力勞動才會讓人疲累,但其實長時間的腦力運作,同樣會帶來強烈耗竭感。即使整天坐在辦公室不動,若要不斷處理資訊、開會、解決問題或應對人際互動,大腦也會感到疲憊。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當人們長時間進行高強度思考任務時,大腦會累積大量名為「麩胺酸」(glutamate)的神經傳導物質,特別是在負責自我控制與決策的前額葉區域。當這些物質過度堆積,就會導致注意力下降、思考變慢、動機變低,甚至產生「我不想再做了」的抗拒感。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執行簡單任務,另一組進行連續六小時的複雜任務。實驗結果證實,長時間的腦力活動會在大腦內造成生理性的疲勞反應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經歷密集的思考後,會感到特別疲倦甚至飢餓。腦力消耗與體力消耗一樣,都需要適當的休息與恢復。如果忽略這種心理上的勞累,長期下來不僅會降低效率,也容易導致職業倦怠。


推薦閱讀:睡好睡滿才能有效率地清除腦中廢物


「休息」應該是固定行程

當生活越忙、壓力越大時,我們反而越容易先犧牲掉那些真正能讓自己恢復的活動。運動、睡眠、吃飯、放空,常常都被擠到日程最後,成為「如果有時間再做」的選項。

許多人以為工作做完才能休息,但工作往往做不完。當我們持續「燃燒」自己,最終只會迎來耗竭。越是忙碌,越需要主動安排這些滋養身心的時間,讓它們變成生活中的固定行程,而不是靠意志力勉強執行。

一個更有效率的做法,是在每天的行程中預留明確的休息時段,就像安排會議或任務一樣認真看待。

近年來的倦怠管理策略也強調「精力管理」而非「時間管理」,建議人們在精力最充沛的時段完成高難度任務,疲憊時則轉向能促進恢復的活動。

想要有最好的效能其實並不是一直努力,而是在努力的過程中有稍微停留,讓你自己恢復。


推薦閱讀:《萎靡與心盛》提不起勁,不是懶,是你「萎靡」了


高效,從休息開始

我們習慣了把休息當成獎勵,覺得要把事情做完,才有資格停下來。但事實是,工作永遠做不完,如果不刻意安排恢復的時間,精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耗盡,連帶影響情緒、健康與表現。

比起一味地追趕進度,更重要的是學會照顧自己。每天留出一點真正的空白時間,不被訊息打擾、不需要回應任何人,只是單純地放鬆、沈澱、補回自己。這不是偷懶,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長期投入。

真正穩定的效能,不是燃燒換來的,而是建立在有節奏的修復之上。

你可以很努力,也可以很溫柔地對待自己。從今天開始,試著把「休息」安排進你的行程裡,像安排一場重要的會議一樣認真對待它。

這不只是對抗倦怠的起點,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深層負責。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資深臨床心理師,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兩個孩子的媽。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一起聊 ep.21|告別倦怠重獲活力,需要有充電感的休息」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一起聊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