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關係裡,我們也有選擇權
我們習慣在關係中默默承受,卻忘了沉默與退讓,本身就是一種訊號。
那些看似無聲的反應,其實正在教會對方如何對待我們。
練習讓付出被看見、表達時不再先道歉,也不再把情緒藏在「沒關係」後面。當你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關係才有機會重新被調整。
我們習慣在關係中默默承受,卻忘了沉默與退讓,本身就是一種訊號。
那些看似無聲的反應,其實正在教會對方如何對待我們。
練習讓付出被看見、表達時不再先道歉,也不再把情緒藏在「沒關係」後面。當你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關係才有機會重新被調整。
科技越來越便利的時代,孤單感卻悄悄升高。根據調查,國人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經常感到孤寂。孤獨或許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學著與它共處,建立支持系統,也與自己成為朋友。
學會高品質的獨處,是走出空虛、擁抱安全感的溫柔練習。
完美主義,可以不是問題,也不必成為壓力的根源。當我們願意重新理解這份「完美」,並以溫和的方式回應,它便能轉化為支持前行的力量。從自我疼惜,到活在當下、慶祝每一次努力,在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成就感。真正的完美,也許不是毫無瑕疵,而是願意看見此刻的自己仍值得肯定。
當嫉妒、羞愧、自責浮現時,與其否定,不如先停下來聽聽它想說什麼。你不是壞,只是還沒理解那些情緒從哪裡來。練習看見陰影、擁抱羞恥、放下批判,是一段回到自己身邊的路。不完美的你,也值得被溫柔對待。
如何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建立內在的穩定感?安全感與成長經驗、人際依附有深厚關聯,也能從日常互動與自我覺察中逐漸看見其深層根源。當我們學會面對情緒、安撫自己,便能逐步練習在恐懼中保持冷靜,建立穩定自信的內在力量。書中也提供實用方法,幫助我們從日常情境中學會自我支持與情緒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