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人閱讀

不恨,只是一種選擇

《記恨家族》看見恨的模樣,也練習不再記恨

恨不只是情緒,更像是過去傷痕反覆堆疊後的防衛姿態,常伴隨著誤解、隔離感與去人性化的傾向。
當我們能夠停下來覺察身體反應,並用更細緻的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就比較不容易被憤怒困住。
心理學研究顯示,提升情緒粒度,有助於啟動大腦理性區域,讓我們更有能力調節情緒。
放下仇恨,不等於原諒,而是選擇不再讓傷害主宰我們的人生。

憤怒背後是沒說出口的需要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看懂情緒背後,沒被滿足的內在需求

我們的情緒波動,往往不是因為眼前的小事,而是內在某些需求長期未被滿足。
這些未被照顧的需求,會在無意識中發展成一套自我保護的反應模式。
當他人碰觸到我們的「受傷點」,這些模式就會自動啟動,左右我們的情緒與行為。
學會辨識這些反應的來源,是重新理解自己、照顧情緒、走向改變的第一步。

生活再難,也有微光

《黎明前的全部》:「經前症候群」與「恐慌症」相遇,兩人如何療癒彼此

有些困境來自我們無法控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像是突如其來的恐慌發作,或是讓情緒失控的經前症候群。這些狀況不僅影響生活,也讓人對未來感到無力。然而,生活中那些微小但溫柔的片刻——一顆飯糰、一個御守、一句沒說出口的關心。這些細碎的溫暖,正一點一滴地幫助人們從困境中重新連接世界。

怎樣才是做自己?

《男孩與冒險家》善良是一種選擇,那做自己呢?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正在做自己,其實只是迎合別人期望的樣子;真正的自己,可能早已被遺忘。
長大的過程,是不斷在懷疑與選擇中摸索出內心真正的渴望與方向。
善良不只是好意的表現,更是一種理解與包容的能力,特別是對那些讓人感到不舒服的人。
成為真正的自己,也許不容易,但每一個願意理解、願意選擇善良的時刻,都是向那個「更真實的自己」靠近的一步。

你身體的發電廠正在罷工

你不是累,是身體正在斷電:3個方法找回《好能量》

粒線體是人體細胞內的「發電廠」,將葡萄糖與脂肪酸轉化為能量,影響我們的體力與情緒穩定。
若粒線體功能健康、細胞訊號順暢、代謝穩定,身體自然能維持清醒有力、情緒平衡。想啟動好能量的方法包括:適度活動、攝取原型食物與練習延遲反應,逐步恢復身體的自然修復能力。
不靠硬撐,只要從日常做出微小改變,就能重啟身體內建的發電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