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之刃

怎麼說話,決定我們多靠近,從《鬼滅之刃》看關係的語言力量

炭治郎與禰豆子、妓夫太郎與墮姬兩對都是患難與共的兄妹,展現了語言如何拉近或推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彼此再深厚的感情,若以責怪和否定的語言溝通,反而會讓雙方陷入誤解與傷害的循環。語言既能成為傷人的利刃,也能是連結彼此的橋樑,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選擇說話的方式。

圖 / 《鬼滅之刃》劇照

你記得在疫情期間社群爆紅的炭治郎與禰豆子嗎?

《鬼滅之刃》這部風靡全球的動畫,不只戰鬥場面熱血、角色個性鮮明,更巧妙地透過強烈的對比,呈現了深層的情感張力。

故事圍繞著主角炭治郎為了拯救變成鬼的妹妹禰豆子,踏上斬鬼之路,過程中充滿了生離死別、創傷與牽絆,也描繪了人在極端處境下的掙扎與選擇。

===以下文章內容有雷===

其中,在〈遊郭篇〉中,炭治郎與禰豆子,以及妓夫太郎與墮姬,兩對兄妹的互動形成鮮明對比。

他們同樣身處殘酷的命運,同樣願意為彼此付出一切,卻因為情緒與言語的表達方式不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衝突背後,是沒被看見的脆弱

妓夫太郎與墮姬這對兄妹,明明有著深厚的羈絆,卻經常以激烈的語言彼此指責。例如妓夫太郎質問:「你怎麼會被那兩個小角色砍斷頭?」雖然是一個問句,可是不是真的要問為什麼,但在墮姬耳裡聽起來就像是一種「能力不足」的責怪。

墮姬感受到否定與責備,進而產生的自我防衛反擊:「所以你有看到囉?那你為什麼不來救我?」這樣的對話,不只沒解決問題,反而讓兩人陷入情緒高漲、防衛激烈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墮姬的回應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你為什麼不來救我?」。但是當這份依附需求未被看見,她感受到的就是遺棄與不被重視;同樣地,妓夫太郎可能也為自己沒能保護妹妹而自責與難過,卻只能用責怪的語氣掩飾內心的脆弱與焦慮。

這樣的互動其實不只存在於動畫角色中,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對家人、伴侶關係裡的衝突產生誤解時,那些衝突的事件或話題,往往都不是問題本身。

問題核心是雙方在這件事當中,感覺到不被愛、沒有控制感、沒有被支持保護、沒有被重視,或者是有一方覺得自己被否定、被拒絕、被遺棄,或是不被感激,就容易出現像這樣的對話。


推薦閱讀:《善意溝通》讓對話成為連結,而不是距離


失去連結,是最深的痛

直到兩人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妓夫太郎與墮姬仍然不斷以極具殺傷力的話語互相攻擊。

而他們兩個會如此憤怒,是因為他們也正在面對關係中,有一種特別深的痛,叫做「失去連結」。就像我們會看到有些小孩面對父母離別、失落時,第一個反應是很生氣的說:「你怎麼可以離開我!」,其實是恐懼孤單與被遺棄的表現

墮姬對著哥哥喊:「像你這麼醜的傢伙,怎麼可能會是我的哥哥」、「除了強以外,你根本一無是處」這樣的話語對妓夫太郎來說,不只是對能力的否定,更是對關係價值的全面否認。

妓夫太郎也憤怒反擊:「我也很後悔啊,幹嘛保護你這種傢伙到現在?要是沒有你就好了。」

這些未滿足的需求,會用生氣的方式去保護。他們都說不出真正的感受,也無法清楚表達對彼此的愛與請求,在高張力的情緒中,把彼此越推越遠。


推薦閱讀:學習好好道別,也是在學習好好活著


衝突升溫,先踩剎車

《鬼滅之刃》中有一幕,炭治郎衝上前摀住妓夫太郎的嘴巴,大聲喊著:「你不要說!你其實不是這樣想的吧。」中斷了一段互相傷害的對話,讓雙方情緒得以緩和,也讓墮姬終於說出壓抑已久的感受:「我好不甘心」、「快想辦法啊,哥哥」、「我不想死」。

停下來,不是逃避問題,而是中斷破壞性的溝通循環,給彼此一點時間與空間,讓情緒慢慢退潮,也讓真正的需求有機會被聽見。

當墮姬不再用責怪語氣,而是用「我」來開頭時,真正的情緒和需求才被表達出來。這就是情緒冰山下的真相。

真實生活中,我們或許不會像炭治郎那樣衝上去摀住別人口,但我們可以用「沉默」與「暫停」創造空白。下一次你發現自己或對方已經聽不進彼此說的話時,不妨試著深呼吸、暫停一下。那個停頓的力量,往往就是關係得以轉向的起點


推薦閱讀:《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改變立場只需20分鐘?


每句話都是拉近距離的機會

語言的力量,可以是一把劍,也可以是一座橋。我們都希望家人更親近、關係更溫暖,社會更友善。

而在關係中感到受傷時,卻很容易用話語去防衛自己、傷害對方,忘了真正想要的,其實是靠近。

練習不說出讓彼此更遠的話,練習用語言搭建一座橋樑,讓心能走過去。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資深臨床心理師,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兩個孩子的媽。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一起聊ep.13|從鬼滅之刃遊郭篇聊羈絆與言語的力量」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一起聊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