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聊著聊著就尷尬了......

《善意溝通》讓對話成為連結,而不是距離

聊天有時候真的不容易,講太多怕被誤會,講太少又怕冷場。不論你是性格內向,還是經常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掌握三個溝通小技巧:傾聽他人、良性附和與使用正向語言,就能讓對話更自然順暢。

面對陌生人總是尷尬又緊張

你是一個特別內向或害羞的人嗎?
和別人說話、特別是與陌生人對談,對你而言,是不是常常像在翻越一座高山?

作者宋怡慧老師是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也同時是《親子天下》、《聯合線上》等知名媒體的專欄作家。

你可能無法想像,這位擅長寫作與分享的老師,其實是一位性格內向的人,曾因為話語不夠圓融,而被誤解;也曾為了避免衝突而一再妥協,甚至模糊了自己的原則。

因此,她寫下這本書,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在人際互動中摸索出的心得。

三個實用的日常溝通重點

一、傾聽,是溝通真正的開始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溝通從傾聽開始。」這聽來簡單,做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

要做到真正的傾聽,有三個重要步驟:

1.尊重對方的表達空間:不批判、不打斷、不爭執。尤其在親子關係中,很多家長會在孩子話還沒說完就插話、糾正或否定,結果孩子不再願意開口。

2.放下自己,聚焦他人:內向或社交困難的人,常把注意力放在「我該怎麼回答?說這個適不適當?我說了他會怎麼看待我?」錯失了理解對方話語的時間點,以至於更難好好的回應對方。

3.讓自己被觸動:能覺察到對方情緒的跌宕起伏,才能同理他人的心情,穩穩接住對方的心情。

作者分享一段親身經歷:多年前上班時接到親人離世的消息,踩著慌亂的腳步去和上司請假,她的上司只是給她一個擁抱。

那個擁抱,像是打開了情緒的閘門,眼淚忽然無法控制,所有的恐懼、擔憂、煩惱,一下子湧了出來。

接著,上司只說了一句話:「我知道你很難過,我陪你難過一下就好。」這一句話,讓她徹底明白什麼叫「被傾聽」——是無需太多言語,卻能穩穩接住情緒的力量

對於身陷情緒洪流的人來說,只是需要有人陪在他身邊

二、良性附和:用「共鳴」取代敷衍

很多人誤以為聊天是要「話多」,但其實真正讓人舒服的對話,是因為你能讓對方「說得自在」。

書中提到「良性附和」的概念,是一種回應方式,可以讓對方感受到情緒上的支持與同頻,而不是只是禮貌性地點頭應對。

舉個例子:

  • 轉移型回應
    A:「我的寵物最近生病了。」
    B:「之前我朋友的貓也這樣啦,別擔心啦。」
  • 支持型回應
    A:「我的寵物最近生病了。」
    B:「天呀!真的辛苦你了,這幾天你都做了哪些努力?」

第一種「轉移型回應」,當對方說完話,你的回應把焦點帶往其他方向,讓原本的話題無疾而終,交流也隨之中斷。

相對地,第二種是「支持型回應」,先給予對方同理和支持,並回到對方想要分享的核心內容去回應。不僅能延續對話,更能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

畢竟,大多數人最有興趣的話題,往往與自己息息相關。貼近這個部分時,對方也會更自然地卸下心防,願意分享更多內在的想法與情感。

一句話在嘴上30秒,卻可能在某個人的心中30年

三、「正向語言」取代否定句,化解溝通摩擦

傳統家庭常出現「愛之深,責之切」的語言習慣,卻無形中造成了傷害。

否定式語言」的說話方式,會讓人感覺被批評或指責,自然就會出現反彈、抵抗,甚至冷漠以對。

例如:

  • 「你怎麼又在滑手機?」
  • 「你不要走那麼慢好不好?」

當我們用「正面肯定式語言」傳達關心,不只降低防備心,也能更有效地被對方接納。

例如:

  • 「手機如果能暫時放下,會不會比較容易專心?」
  • 「走廊比較窄,我們慢慢走,注意一下安全喔。」

這樣的表達,不僅更具關懷感,也讓人比較容易接受。尤其在需要提醒對方配合的情境中,語氣的轉換就是關鍵。

一句話在嘴上30秒,卻可能在某個人的心中30年

溝通的目的是建立連結,而不是製造敵意

書中引用曾國藩的一段話:「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點出了一個關鍵:溝通不是急著指出錯誤,而是先給予理解與肯定

真正有效的對話,來自善意與共鳴,而非爭對錯。即使要提出建議,也應先照顧對方情緒,給予台階,再分享自己的看法,才能讓人願意聽進去。

因為溝通是為了建立關係,不是製造對立。只要不急著反駁、不說出傷人的否定語,對話就有機會延續,對方就比較容易和我們形成良好的互動。

聊天不是比誰的話術高明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書封

善意溝通:怡慧老師的0負評暖心說話課

作者:宋怡慧

出版社:平安文化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56|善意溝通,讓對話更有溫度】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完整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