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經覺得,人生好像一直在變,但自己卻卡住了?
其實變化一直都在,只是有時候我們跟不上那個速度,就會開始焦慮、卡住,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方向了。
這次由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與財務管理專家郝旭烈(郝哥),從郝哥的新作《享受蛻變》,談書中的三個概念:感受、接受、享受,整理出幾個人生中常見的困境與思考方向。
感受—不怕窮,只怕比人窮
「比較是偷走快樂的小偷」這句話,我們可能從小就聽過。比起台上的老師或難纏的考試,我們更怕爸媽嘴裡「別人家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因為看到別人的成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成功。
開馬莎拉蒂的人羨慕有私人飛機的人,開轎車的羨慕開馬莎拉蒂,騎機車的羨慕開轎車,走路的人羨慕腳踏車……
老祖宗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常只記得前半句。向上比較,永遠比不完;而「比下有餘」並不是叫人自滿,而是提醒我們要懂得知足。
讓自己快樂的關鍵,不是追著別人的生活跑,而是回頭看看自己已經有的。當我們懂得知足,就會開始享受;當我們享受此刻擁有,就比較不容易陷入匱乏。

接受—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
現在有不少人心裡都浮現過這個念頭:我現在做的這份工作,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完全做不好,但就是提不起勁。
甚至有人會想:「我學歷這麼好,為什麼只被叫去送外送,而不是進入我夢想中的大公司?」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又不太確定自己想要什麼。
但「天賦」不是天生就明白的,而是要透過不斷嘗試,才會慢慢浮現。不去做,就永遠不會知道你擅長什麼。就像一個擁有音樂天分的人,如果這輩子從未接觸鋼琴,自然也不會發現自己會彈奏。
接受當下的選擇,不代表停止前進,而是開始在其中找到主動權。我們常說「選擇你所愛」,但更重要的,是「愛你所選」。即使不是理想工作,也可以注入你喜歡的元素,像是工作時,泡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放點喜歡的音樂,讓你在不完美的環境中,依然保有照顧自己的空間。
真正影響我們情緒與感受的,從來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它。如果你願意接納當下,你就有能力賦予它新的意義。
推薦閱讀:整理物品,為人生帶來怦然心動的改變
享受—過程中累積的每一步,都是進步
有時候,改變不一定是一場明確的選擇,而是一段在迷惘中摸索出來的路。郝哥曾經從工程與金融領域轉向創作與聲音內容製作,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慢慢走出自己新的方向。
這並不是他原先熟悉的領域,也不是一開始就熱愛的工作,而是透過一次次調整、適應與嘗試,才逐漸培養出對這份工作的熱情。郝哥常說:「從習慣到不習慣是成長,從不習慣到習慣則是成就。」
找出適合自己的節奏。只要每天多做一點,就是累積,就是進步。舉例來說:你想嘗試當KOL,每天固定更新一則動態,三個月就可以累積下90篇,不久就可以達成100篇、1000篇的目標。
當我們能把焦點從「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轉向「我正在成為的過程」,你會發現,過程本身就是結果。開始享受每一小步帶來的喜悅。

改變,在生活裡長出力量
「感受、接受、享受」其實不是線性、分階段的三步驟,而是一個彼此牽動、互相影響的過程。
如同正向心理學提倡的: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行動與感受上,內在的資源也會跟著增加,生活會越來越豐富。
快樂不一定來自重大改變,而是來自你願意重複做的那些微小選擇。
最終,改變並不在於追求多大的目標,而是你願不願意好好地走進每一個過程,並從中找到意義與喜悅。


享受蛻變:駕馭人生變化的順應力
作者:郝旭烈
出版社:幸福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64|迎向改變,打造自在人生的三大心法ft.郝哥」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