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嚮往遠距工作嗎?或者嚮往成為自由工作者嗎?
多數人談到工作選擇,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穩定」或「高薪」;疫情後,也越來越多人追求自由接案的工作型態,希望能依照自己的節奏安排生活。
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一份看似自由的工作,卻讓人時時擔心收入不穩;或者一份看似穩定的職位,卻失去了成長和挑戰,那樣真的能帶來滿足嗎?
就讓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與財務管理專家郝旭烈(郝哥),從心理學與財商的觀點切入,一起帶你尋找屬於自己的賺錢方式。
怎樣才算「穩定」的工作?
談到「穩定的工作」,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所謂的「鐵飯碗」。
十幾年前,在高速公路行駛的過程,還有高速公路收費員在收費站裡負責收費。然而,沒想到後來收費員這個職業就整個被科技取代,消失了。這正說明,表面看似穩定的工作,其實並不一定真的穩定。
隨著產業變化越來越快,即使你在當下有一份安穩的工作,也可能在幾年後就面臨結構性消失的風險。
以往社會認為換工作是不忠誠,會被貼上「不穩定」標籤,但在今天,不論是企業本身或產業本身都會不斷變動,所以反而需要「可轉移能力」作為穩定的保障。能夠在不同職位、不同任務中持續輸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擁有穩定的人。
自由工作者真的自由嗎?
成為「自由工作者」是現代許多人的夢幻工作。大家會聯想到夢幻般的彈性與自主,想像不用被老闆限制,不用打卡,隨時可以安排生活。
但一人公司或接案工作雖然彈性高,卻存在著巨大的不穩定,例如收入來源波動、專案中斷、需要自己負擔業務開發和行政庶務的壓力。
其實每個人都有選擇權,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地放棄了它。當你覺得「被迫」留在一份不喜歡的工作裡,可能是因為你害怕離職後的風險,而非完全沒有選擇。
「喜歡,才是自由的關鍵。」如果你做著不喜歡的事情,不管是自由工作者還是受雇者,都會覺得被束縛。反而當一個人真正投入喜歡的領域,就算是朝九晚五,他也能感受到自由。
推薦閱讀:你工作快樂嗎?-從哈佛課堂學如何快樂工作
工作滿意的三大關鍵
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點,協助我們理解自己對於工作價值感的需求。
這個理論當中包含了三大要素: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
1.自主感
也就是對工作安排的控制程度。
即使是在被認為高度規範的公務體系,其實也能從「怎麼安排自己的中午休息」、「偶爾調整一下步調」獲得控制感。
2.勝任感
我們需要透過挑戰與持續進步,確認自己具備的能力。
例如在穩定的工作環境裡,重複執行相同任務雖然看似單調,但透過刻意練習,能讓技能更熟練,工作效率提升,最後還能為自己爭取更多空白的時間,累積更多餘裕。
3.歸屬感
在做這份工作的時候,會覺得工作的內容與自己的內在的價值是一致的,或者是感受到與同事間的人際相處很有共鳴,想要一起努力。

內心餘裕才是自由的起點
當我們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成長的軌跡,不斷累積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就能在變動的世界裡維持內在的穩定。而要讓這樣的穩定得以延續,留白與餘裕就格外重要。
不論你選擇的是穩定的工作還是自由的接案型態,真正決定你是否感到快樂與滿足的,往往還是你的心態。自由,從來不只是離開體制或獨立創業而已,而是你能否在當下的工作與生活裡,持續保有選擇權和自主權。
每一天,留下一點自己的時間,專注在對你重要的目標,就算環境再多變,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內心的安定與自由。
就像停車場需要預留空間,車子才能自由進出一樣,人生與工作也需要預留「自己的空間」,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避免陷入無盡的追趕與倦怠。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56|從心做起,打造穩定又自由的工作人生ft.郝哥」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