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工作的呢?
想知道怎麼做,讓每天上班也能感到快樂嗎?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這本書是由一位曾在哈佛大學開設「正向心理學」課程的教授塔爾.班夏哈所寫,書中提出了幾個關於工作快樂的觀點,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發。
一個故事,三種態度
想像一下,在工地上,有三位工人在砌磚。你走過去問他們:「你們在做什麼?」
• 第一位工人皺著眉說:「我在砌磚啊,不然還能幹嘛?為了養家活口罷了。」
• 第二位工人堅定地回應:「我正在蓋一座教堂,這是一個重要的工程,也許將來我能升職。」
• 第三位工人眼睛發亮地說:「我正在打造一個讓成千上萬人找到心靈慰藉的神聖場所。」
這三位工人做著相同的事情,卻擁有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
1. 為薪水而工作
這類人把工作視為賺錢的工具,只求能支付帳單、生活過得去就好。他們缺乏熱情,也不會投入太多心力,工作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壓力與負擔。
雖然這樣的態度並不一定錯,但若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容易導致幸福感下降。因為缺乏內在動力,每天只是等待下班,自然難以從工作中獲得快樂。
2. 為升遷而努力
第二種人,將工作視為職涯發展的階梯。他們重視成長、學習與升職,希望藉由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這樣的態度能激發動力,帶來目標感與成就感。許多積極的工作者,都屬於這一類。
這種工作心態相較第一種更具驅動力,但也存在風險,一旦成就未如預期,幸福感可能崩塌;即使達成目標,若沒有新的方向,也容易感到空虛與焦慮。
3. 為熱情與意義而工作
第三種人打從心底熱愛自己的工作,並相信它對世界有正向影響。無論職位高低,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有價值的,能影響他人,甚至改變世界。他們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
這種類型的人,通常擁有較高的工作滿意度。即使遇到挑戰,也較不容易放棄,因為他們的快樂,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工作本身的意義,而非單純的薪水或升遷。

三個關鍵問題找出工作快樂來源
有人會質疑:「我現在的工作就很無聊,怎麼可能從中找到熱情?」對此,作者提出了一個名為「MPS 模型」的概念,協助我們從三個關鍵問題出發,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
1. 工作中的什麼會讓我覺得有意義呢?
在工作的時候總是希望可以感受到價值跟貢獻。如果覺得自己有工作對別人是有幫助的,甚至可以改變世界,就算遇到挑戰,也會比較願意投入。
2. 什麼會讓我在工作時感到快樂呢?
這裡指的並不是那種單純的享樂,而是那一種讓我們覺得有熱情,發自內心想做的那一些事。
比如說有一些人喜歡跟人家互動,如果工作可以讓他有機會跟不同人交流,他就會覺得很快樂。
3. 我擅長什麼?
比方說,有一些人比較擅長組織規劃,所以他如果做專案管理的時候就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效率也會比較好,成就感也會比較高。
不見得要是在所有人當中做得最好的部分,只要可以在工作中發揮個人相對擅長的那個部分,就會比較有成就感。
試著去尋找三者間的交集處,就會比較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模式,當你越了解,也可以慢慢的調整現在的工作內容,讓你從中獲得更多滿足感。

三個小練習找回職場熱情
如果你覺得你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但少了樂趣,那可以想辦法在工作中增加一些你喜歡的元素。
可以透過以下三個小練習,在生活中慢慢實踐:
1. 調整觀點
試著思考一下,你的工作如何影響他人?你可以試著回想並寫下,在工作中對他人或公司有幫助的三件事。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其實是有正向影響力的,滿足感自然也會提升。
2. 發揮長處來增加樂趣
這個部分其實與工作本身無關,而是從你自己的角度出發,試著加入一些能發揮你長處的元素。
想想看,有沒有什麼小任務是你喜歡的,同時又能提升整體工作品質?主動把這些任務納入你的工作內容中。
例如,你如果擅長設計,即使不是設計師,也可以主動為團隊製作海報或簡報,從中找到樂趣與參與感。
3. 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連結
想一想,你是否能和同事或客戶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
我們可以在每天工作時,主動關心一個人,給予讚美或提供幫助。
因為很多時候,讓我們對工作感到不快樂的,其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快樂是可以被「塑造」的
工作讓人不快樂,往往是因為它成了一種慣性,日復一日、一成不變。這樣的重複可以帶來效率,但也可能帶來倦怠。
工作的快樂不會憑空而來,也不是某種特定的工作才能帶來快樂,而是需要你主動去「塑造」。
所以,透過日常中的微小練習,我們可以慢慢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
真正的快樂,不是短暫的享樂,也不是無止境的犧牲,而是找到當下與未來的平衡,讓自己活得自在而充實。
先了解自己,進而重新定義你的工作、打造你想要的生活。只要願意換個角度、發揮所長,就算是平凡的工作,也能活得閃閃發光。
推薦閱讀:來一句正能量就會讓你變快樂嗎?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作者: 塔爾.班夏哈
出版社:天下雜誌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節目名稱 ep.68|每天一點點,打造《更快樂》的工作人生」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