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憶成為證據,我們準備好了嗎

《認錯》冤案:心理學解析目擊者誤認

案件發生時,受害者必須依據自己的記憶來指認兇手,這是司法程序中再正常不過的一環。但心理學研究指出,記憶並非如錄影重播般準確,而是會隨著情緒、暗示與重複回想而不斷重建。人在極度壓力下,可能根據模糊印象做出錯誤的辨識,卻深信不疑。理解記憶的限制,是司法避免冤錯、實現正義的重要一步。

你對自己的記憶很有信心嗎?

我們常常在戲劇裡面會聽到一句台詞:「就算化成灰我也認得他。」

如果今天有一位受害者站在法庭上,他非常激動地指著原告說:「我不會忘記那張臉,就是他,沒有錯!」

你會相信有一種可能是「他記錯了」嗎?

認錯》這本書,正是講述一起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而且,是由性侵倖存者與她錯認的強暴犯,所合著的一本書

一場錯認的開始

1984 年,美國北卡一個小鎮,22 歲的白人女性珍妮佛深夜遭一名闖入家中的黑人男子搶劫和性侵。儘管驚恐,她當下努力讓自己冷靜,觀察對方的眼神、膚色、聲音與臉部特徵,誓言要記住每個細節,將兇手繩之以法。

幾天後,警方讓她觀看六張嫌疑人照片。她指著其中一人說:「我覺得是他。」警方回應:「我們也懷疑他。」接著在真人列隊辨認中,她再次指出同一人:卡頓

法庭上,她堅定地說:「我百分之百確定就是他。」儘管沒有指紋與物證,陪審團根據她的證詞,判卡頓無期徒刑。

然而,故事並未結束。卡頓始終堅稱清白。在監獄中,他偶然聽見另一名長相相似的囚犯自白「那案子是我幹的」。

他再度上訴未果,直到 1995 年,DNA 技術終於證明真正的犯人是監獄中那位與他長相相似的囚犯。

而珍妮佛記得的臉,一直都是錯的。她的指認讓一位無辜男性被判了無期徒刑,並服了 11 年的刑期。

大腦是腦補專家

我們很常以為記憶像是把畫面存進腦中,回想時再播放一次。但心理學家早已發現:記憶不是回放,而是重建。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不是「存檔的機器」,而是「腦補的專家」。

當我們回憶過去的事件時,大腦往往無法保留每個細節。於是它會自動「補上」空白,根據當時的情緒、環境線索、外部訊息等,拼湊出一個合理的版本。問題是,這些補上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

以珍妮佛為例,她最初從六張照片中挑出一個「看起來最像」的人,雖然語氣中還帶著不確定。接著在真人列隊中,她再次選中同一人。但這一次,她可能不是在回想加害者的臉,而是在對照「剛才我挑的那個人長什麼樣」。

更關鍵的是,警方在她指認後還說:「妳選得對,我們也在懷疑他。」這句話等於是一種正向回饋,進一步強化她的信心。心理學研究顯示,這類暗示會讓人對原本模糊的記憶產生更多確信。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珍妮佛所記得的,不再是案發現場的真實畫面,而是整個指認過程中,經過不斷重建後的大腦版本


推薦閱讀:《記憶決定你是誰》突然想不起來,是正常的!


看似標準流程,卻有陷阱

除了記憶的特性之外,辨認的方式本身也潛藏著讓人誤判的風險

在珍妮佛的案件中,警方先讓她同時觀看六張照片,接著又安排她在六名真人面前進行指認。這種「同時呈現」的程序,乍看之下很合理,畢竟讓人從多個選項中挑出來,似乎更有依據。

但問題是:如果真正的兇手根本不在那六個人裡面呢?人們的大腦還是會傾向「硬挑一個最像的」,而不是誠實地說「不在裡面」。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認知慣性。

換句話說,珍妮佛當時並不是胡亂猜測,她只是做了大腦最習慣的事:從選項中挑一個「最接近記憶中模樣」的人。

然而,這樣一個無意的選擇,卻可能讓一位無辜者失去自由,甚至人生。

不是種族偏見,而是辨識限制

除了記憶本身的重建特性與辨認程序的設計,還有一個不易察覺卻深具影響力的心理現象「種族效應」。

我們的大腦更容易辨認與自己同種族、同文化背景的人,卻較難分辨外族群的臉孔。舉例來說,生活在台灣的人通常更容易分辨亞洲面孔,遇到黑人或歐洲人時,則會覺得「長得很像」。

這是因為我們從小所接觸的人臉,會幫大腦建立一套「辨認模板」,讓我們習慣觀察特定臉部細節,如眼形、下巴、髮線等。相反地,對陌生族群的臉孔,大腦則不會細部拆解,而是快速整合成一個「大致長這樣」的模糊印象

回到珍妮佛的故事,她是一位白人女性,在極度壓力下試圖回憶一位陌生的黑人男性。她記得的,其實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最後依據膚色、臉型等模糊線索指認了卡頓。這並非出於偏見,而是大腦「辨認他者」的自然限制。

從認錯寬恕中,看見不一樣的可能

這個真實故事帶來的啟示,是對記憶本質的深刻提醒:有時候,我們不是不誠實,也不是有惡意,只是記錯了。而這樣的錯誤,在司法體系裡卻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目擊證詞在多數國家依然被視為有力證據。當一位受害者情緒激動、語氣篤定地指認某人時,陪審團往往會選擇相信。

但心理學告訴我們,記憶不是回放,而是重建。越常回想的記憶,可能被越多外在資訊重塑,導致我們對錯誤的細節越來越有信心。

並不是某一個人單獨的責任,而是整個系統需要調整。理解記憶的侷限,並設計出能減少誤判的辨認程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實踐所謂的正義。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認錯 書封

認錯: 性侵受害人與被冤者的告白

作者:Jennifer Thompson, Ronald Cotton, Erin Torneo

出版社:游擊文化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74|化成灰我也認得!但信念背叛了記憶,為何受害者會《認錯》」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