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沒有太大意義的瞎忙,還是無所事事的無聊呢?
如果真的要二選一,你會選哪一個?
每次有新的科技產品出現時,主打的賣點常會放在:幫助生活更便利、更省時間。
既然時間節省下來,應該會有很多空餘的時間,但實際上卻沒有,而且我們似乎越來越忙碌。
人不喜歡「閒置」的感覺
一項心理學研究邀請一群大學生參與填寫大量問卷,過程中會有一段 15 分鐘的等待時間,參與者將無事可做。
此時,他們被告知可以幫忙送一份文件,地點有兩個選項:
▶ 近的,走路只需1分鐘
▶ 遠的,走路需12~15分鐘。
(換句話說,選擇近距離的人送完文件後還需原地等待十幾分鐘,而選擇遠距離則能剛好消耗完等待時間。)
實驗設計分為兩種情況:
A:無論遠近,都會獲得一樣多的糖果
B:送越遠,糖果越多。
結果顯示,糖果相同時,僅 32% 的人選擇走遠路;但是當糖果不同時,有高達 59% 的人願意選擇較遠的路程。
另外,無論糖果是否相同,選擇走遠路、讓自己保持忙碌的人,在事後回報的快樂程度也更高。
這項研究驗證了兩個發現:
第一,只要給出一個微不足道的理由,就足以讓人願意選擇忙碌(甚至是瞎忙);
第二,當人選擇去做一些事,而不是閒置等待,會讓自己感覺更快樂。

忙碌是在「釋放多餘能量」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或不聽話時,會讓他們坐「無聊椅」作為處罰。無聊椅是一個劃定的小範圍,孩子只能坐在裡面,不能離開,也不能與其他人說話。
對孩子而言,這段獨自等待的時間往往是煎熬的,因為「無所事事」本身就會帶來不舒服的情緒。這樣的現象,也與研究結果互相呼應。
人類在還需要靠狩獵或農耕維生的時代,每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體力與能量消耗。但在現代社會,我們的生活相對靜態,能量用不完,反而會讓人產生不適感。
因此,忙碌不一定只是為了達成任務,有時也是身體在試圖釋放過剩的能量。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動起來比較舒服」,而長時間的閒置,反而容易讓人感到煩躁和不安。

如果忙碌是被迫的呢?
在前文提到的研究中,參與者是可以選擇送近或是送遠。但是,如果這個忙碌是「被迫」的呢?
另一個延伸的研究是:同樣有15分鐘的閒置時間,幫忙做一件事,只是這次,參與者沒有選擇的餘地,而是被分配到送近的或送遠的。
結果發現,被迫忙碌的那一組人,他們的快樂程度也是明顯地比較高。比起無所事事,他們還是會覺得比較快樂。
從這些研究結果看來,無所事事會人無聊,而無聊就容易不快樂。所以,忙碌之所以比較快樂,是因為它的反面是無所事事。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生活裡的忙碌,並不會讓我們快樂,這是因為已經超出「不無聊」的範圍,可能也超出了我們可以負荷的程度。
推薦閱讀:《好好休息》心不累、身體不疲憊、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
「無聊」比想像中難承受
當人感到無聊或不快樂時,找點事情做,其實能讓情緒變得比較好。即便這些事情看起來沒有意義,也能有效減緩那種「什麼都沒做」的煩躁。
例如,許多人會選擇整理房間、做手工、滑手機,其中,整理房間或做手工還可以找到具體的目的,像是讓環境變整潔、獲得創作的成就感。但滑手機就比較特殊,常常只是無意識地滑過一段又一段內容,純粹打發時間。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讓自己「瞎忙」的行為,其實都是出於相同的心理動機:避免處於閒置狀態。
與其責怪自己總在瞎忙、太愛滑手機,也許我們更需要理解自己正在逃避什麼。
忙碌,有時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在混亂或空虛的縫隙裡,努力維持生活的節奏感。所以,別忘了偶爾停下來,好好感受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

推薦閱讀:溫柔地感受內在,擁抱真實的自己
參考文獻:
Hsee, C. K., Yang, A. X., & Wang, L. (2010). Idleness aversion and the need for justifiable busy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7), 926–930.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0374738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35|有時候瞎忙你會比較快樂,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理由」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