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鄰居上個月晉升主管」、「親戚小孩今年考上台大」…
聽到這些消息的時候,你心裡會不會忍不住問自己:我是不是應該更努力,才能不落人後?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追求卓越幾乎成了一種全民共識。
可是奮力衝刺的結果,卻在這條路上,迷失了方向。
這次要介紹的這本書《刻意進化》,作者艾瑞克.波特瑞特是海豹部隊前首席心理師,專門為那些卓越的表現者,像是頂尖運動員、特種部隊、警察,設計心理韌性課程,讓他們在高壓又緊急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持最佳表現。
這本書沒有要讓你變特種部隊,而是讓我們不管是在會議室、舞台上,任何你需要全力以赴的關鍵時刻,都可以用最穩定的狀態來發揮卓越的表現。
追求卓越前先問:我是誰?
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容易被他人眼光牽動的時代:老闆的一句評語、同事的一個表情、社群上的一個讚,都可能動搖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多數人花在在意外在評價的時間,遠遠超過關注自我認同的時間。
自我認同指的是我們內心真正的價值觀、動機與目標。在意外在評價是正常的,但若是過度依賴別人的看法來行動,反而會影響表現。在腦中被這些恐懼和負面念頭佔據時,就容易在關鍵時刻該發揮卻發揮不出真正實力出來。
當我們能將焦點從外在評價轉向內在認同時,會帶來三個改變:第一,表現更穩定,因為不再被他人的評價左右;第二,決策更清晰,能依據核心價值觀做選擇,而不是一味去猜測別人喜好;第三,幸福感提升,因為滿足感來自真實的自我。
其實小的時候的我們,反而比較接近這個真實的自己,五六歲的時候,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哪會顧慮那麼多。隨著成長,社會、家庭、同儕與社群媒體不斷塑造出各種「模板」,告訴我們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好人生。
久而久之,我們的注意力從內在轉向外在,從「我是誰」變成了「別人覺得我是誰」。這並不是要完全忽略外在評價,而是要避免被它綁架,更清楚自己是誰,以及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認識自己的行動指南
要釐清內心的核心價值觀,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需要時間與反覆思考。第一步,是反思自己的內在價值觀。我們可以試著回想某些時刻:當你投入什麼事情時,會感覺自己整個人都亮了起來?過程中全神貫注,甚至捨不得結束。
書中也提出另一個方式,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這世界,我希望別人怎麼記得我?會用什麼話來形容我的一生?」是金錢與地位,還是誠懇待人、樂於助人?
除了自我探索,也需要一些可信賴的回饋。即使我們能理解自己七八成,仍有兩三成是盲點。不過,選擇對象很重要:
- 對方必須真心為你好,能在你表現好時肯定你,也願意指出不足之處。
- 最好與你長期相處過,從不同情境下看見真實的你。
- 價值觀要與你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才能提供新觀點而不只是同溫層。
在邀請對方給予回饋時,也別隨口問一句「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人?」這樣得到的答案多半流於表面。更好是慎重提出,讓對方有時間觀察與思考,幾天後再給你具體回饋。

6大支柱,讓卓越更穩固
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許多人為了做到最好,常把自己逼到極限,把全部心力都壓在工作或單一目標上。短期來看,這種燃燒生命的方式或許能帶來亮眼成果,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快。
然而長期下來,就像一場馬拉松,如果不休息,能量會被消耗殆盡,最後難免崩潰。真正的卓越不是全速衝刺,而是能在高壓挑戰與深度恢復之間找到節奏,讓身心都有機會重整與充電。
書中用一個比喻形容:人生就像一棟由六根支柱撐起的房子。如果只依賴一兩根支柱,無論多結實,其他支柱一旦倒下,整棟房子都會坍塌。但若六根支柱共同支撐,就算其中一根出現裂縫,房子依舊能穩固。
這六大支柱分別是:
工作、關係、健康、靈性、嗜好與興趣、傳承
我們不可能在六個支柱上都保持滿分,人生不同階段會有取捨。但重點是適時調整,避免長期偏向單一支柱。
推薦閱讀:高手都在追求「心流」?研究:用得好是利器,用過頭是壓力!
保持彈性,才有持續的卓越
核心價值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生命經驗調整。因此,我們需要時常提醒自己,現在所堅持的價值觀是否仍符合當下的人生階段。
問問自己:做同樣的事,我是否依舊快樂?是否仍然充滿衝勁?是否還感覺到自己在發光?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當然很好。但如果不再如此,就要誠實面對,承認這個價值觀已經不合時宜,並允許自己去更新它。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不同階段維持最佳狀態。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刻意進化:突破極限的心智鍛鍊
作者:艾瑞克.波特瑞特, 亞倫.伊格爾
出版社:天下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83|卓越不是天賦,而是自我認同與韌性的鍛鍊《刻意進化》」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