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對方卻感受不到?」這是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常有的疑問。
問題不在於我們愛得不夠多,而是給的方法,不一定是對方真正需要的。
當付出變成誤解,我們不只感到委屈,也可能在關係中逐漸失去自己。而當輪到我們有需求時,又該怎麼表達,才能被好好接住?
要讓關係不只是「我一直付出」,而是「我們一起努力」,透過張家齊心理師的兩個原則出發、再搭配三個具體對話問題,一起重新校準彼此的感受與界線。
愛的兩個分寸:有用與有界
每個人對愛的期待不同,付出和被感受到的愛,其實是非常主觀的。你覺得是用心,他可能覺得是壓力;你覺得是關心,他可能只覺得被控制。
這時,我們可以留意兩個重要原則:
1.有用感
所謂「有用」,並不是付出者說了算,而是由接收者去做判斷。
很多時候,一方覺得自己很有貢獻,但對方反而以為「你只是很喜歡付出」。久而久之,這樣的誤解會讓愛變成壓力,也會讓彼此感到疲憊。
所以我們需要經常去確認:「這是對方真的需要的嗎?」否則就容易落入「我是為你好」的惡性迴圈之中。

2.先看清楚犧牲的終點在哪
在犧牲奉獻的路上,開始之前就必須要設定好犧牲的終點在哪邊。
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對一個人好,但是當我們一味追求價值感與有用感,沒有設定界線或停損點,其實就是把自己可以好好休息或是留給自己的餘裕先行犧牲。
很多人都聽過那句話:「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但真正要做到這句話,比我們以為的還要難得多。

三個問題,與伴侶一起核對
關係中,要同時照顧好自己和伴侶實在不容易。想讓關係更平衡,可以和伴侶不定期一起溝通討論這三個問題:
Q1.我們正在為彼此做出哪些犧牲?
思考一下,目前你對於你的親密關係裡面,有什麼是你正在做的犧牲?
犧牲的「定義」是很主觀的,因為親密關係中有許多事情,有些可能是自己心甘情願去為對方做,有些是考量到對方希望自己這麼做,才選擇去做。
Q2.對於這些犧牲,我們各自的感受是什麼?
感受是什麼,是需要「雙方」對照的,不是自己想像。
舉例來說
我:我每天早上都要很早起床準備早餐,好累,根本不想早起。
另一半可能的反應:
A. 蛤?你不喜歡?那你就不要做,何必這麼辛苦。
B. 我知道你很累,我真的好感謝你喔。
C. 每天早上聽到鍋碗瓢盆放很大力的聲音,還有你的臭臉。我都想閃遠遠的。
以上這些情況都有可能。所以必須兩個人一起核對,有共識了,才能讓付出不淪為不幸的犧牲。
Q3.我們的犧牲界線在哪裡?
舉例來說:
今天,另一半提出要求,他說想放棄穩定的工作,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創業。
但是,在前期需要由你支撐所有家庭開銷。
你願意嗎?
或許半年、一年可以,但是如果對方創業三年還未起色?五年、十年呢?我們的底線在哪裡?
先問問自己能承受多久,也要了解彼此「犧牲終點」在哪裡。
別猜了,沒有讀心術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懂了對方,覺得「他一定是這樣想」,所以沒什麼好問的。
但當真的願意坐下來、彼此核對,才會發現,有些犧牲其實不是必要的,有些付出其實早已造成誤會。對話,讓我們重新看見:原來關係裡,還有調整與選擇的空間。
生活被柴米油鹽、工作或孩子填滿之前,保留一點時間與空間,給彼此好好對話的機會。
關係不是靠忍耐維持,而是依靠不斷調整來變得更好。

推薦閱讀:相愛容易相處難,因為《只有愛永遠不夠》

在關係變成傷害之前:為什麼愈相愛愈受傷?停止悔恨、執迷與焦慮的關係修復心理學,療癒內在失控感,重建愛人與被愛的力量
作者:張家齊
出版社:天下雜誌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ep.122|別讓愛成了內耗,對的付出才能好好相愛ft.張家齊博士」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