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李侑恩
––
知名藝人的案件判決出爐,有關「戀童癖」、「兒少性剝削」等相關議題也在網路上有著眾多討論。
該藝人在2023年#MeToo 運動中被揭露是非法論壇「創意私房」的高級會員,同年8月在被扣押的個人硬碟中發現了上百部女性裸體、性交的影像,其中有7片的女主角尚未成年。
未成年更容易在網路上受騙?
來自英國的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的團隊注意到這個議題,並發展語言分析技術,能夠辨別出一個人的年齡和性別,希望這套工具最終可以用來協助警方和執法機構發現在網路上假扮成幼童的成年人。
團隊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找到當地的一間學校,收集兒童們在網路上非正式聊天紀錄,讓350名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了這項實驗,以瞭解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是在與假扮成兒童的成年人進行網路交談。
結果發現只有18%參與實驗的兒童能夠正確判斷出網路聊天的內容是由兒童還是成年人所寫,其中女孩的表現比男孩好,有22%的女孩猜對,僅有16%的男孩猜對;另外結果也顯示即使是17歲的學生也很難做出正確判斷;而蘭卡斯特大學團隊的語言分析軟體的答對率為94%。
Awais Rashid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顯示,全校每5名兒童就有4名會出錯,表示兒童並不容易發現假扮成兒童的成年人。
聊聊天、交個朋友,這麼嚴重?
近年來網路交友的使用率快速上升,相關的犯罪事件也同步逐年增加,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2023年兒少性剝削的報告中,以「拍攝、製造、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販賣兒童或少年性影像、與性相關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行為之物品」2,914件(86.9%)為最多。
捷克紀錄片《我12歲,你介意嗎?》中揭露網路虐童、兒童性誘騙(grooming)實際的行為,呈現了三位12歲的未成年幼童在網路上想尋找同齡人聊天會遇到怎麼樣的網路威脅。
劇組請到的性學專家指出:「這些加害人利用年齡、位階的不平等,製造出幼童表現心甘情願順從的假象」,進而下達滿足他們要求的指令,隨後控制、誘騙將話題慢慢導向性方面,一步步的剝削兒童的性自主權,此時兒童通常無法分辨這是不是正常的聊天過程。
網路虐童為何層出不窮?
1.我們過於認為網路是虛擬的
試想一位兒童在網路上被惡意透過裝置鏡頭拍攝到裸露的影像,沒有人會認為這是強姦罪。
這與我們的認知不符,要有實體的接觸,我們才會感受到真實的威脅,但事實上這件事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
2.我們太放心讓兒童接觸網路
兒童們接觸到這種強大的工具但卻不知道怎麼正確使用,在自己摸索網路世界的過程中,被迫接收到傳遞給他們的訊息,但他們無法釐清其中的真偽。
推薦閱讀:《我有一個祕密》陪伴孩子面對容貌焦慮
如何防止孩子落入網路陷阱?
網路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要做的事是認識兒童所使用的網路環境,以及理解他們使用的目的,和兒童們友善的溝通,不要一昧地否定他們使用網路。
我們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們知道網路給他們帶來的風險,以及他們該如何照顧自己,而網路使用也應該成為學校必須教導的知識,持續討論這個議題,避免網路傷害了我們的孩子。
推薦閱讀:網路酸民與黑暗人格特質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