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父母的路上,沒有人需要完美

爸爸也會產後憂鬱?從鈍老公到神隊友的心理調適與成長

太太懷孕時,先生雖然缺乏生理變化的提醒,但內心也開始承擔起責任與身份轉變。過去醫療現場與社會環境多以媽媽為主角,爸爸常淪為旁觀者。其實爸爸最重要的角色是情緒上的支持與陪伴,與太太站在同一陣線,面對孕期挑戰。
成為父母是共同學習的歷程,透過理解、溝通與包容,一起成長為彼此的後盾。

你知道嗎? 原來新手爸爸也會出現產後憂鬱。

說到產後憂鬱,多半會聯想到媽媽產後有一些荷爾蒙或是角色上的變化,還有育兒的壓力。

但有研究發現,有可能高達五分之一的新手爸爸居然也會有憂鬱的症狀。

這次Nana心理師與雙寶爸—林祈泓臨床心理師,談談那些爸爸們鮮少說出口的心情,面對新生兒的焦慮與無力,爸爸們也在學習如何適應新的身分。

老婆懷孕,老公呢?

男性在太太拿著驗孕棒、兩條線出現的那一刻,多半瞬間先湧上的責任感與自我認同,彷彿從那刻起就成為了「爸爸」。然而現實和想像還是有著落差。由於沒有任何身體上的變化,相較於太太,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

即使陪著去產檢,在醫療現場,整個流程幾乎都是為媽媽設計的,從「媽媽手冊」到醫療指引,爸爸的角色更像是一個旁觀者。因為對於醫療人員來說,過去習慣了「媽媽是主角」的模式,再加上醫療現場十分忙碌,寶貴的時間當然優先留給媽媽。

因此當爸爸問了問題、看到醫師小小的表情變化,難免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多嘴了。久而久之,還是選擇安靜地陪伴,不再多問。等到回家,再獨自上網找資料。

隨著社會提倡育兒平權、家務分工,越來越多爸爸其實想投入、願意學習。但若環境沒有留出空間,只在最後要拍照紀錄時喊一句「爸爸可以拍囉」,就難免讓父親成為工具人的角色。

畢竟我沒有經歷
任何生理上的變化,
更多時候,
還是覺得自己是
照顧孕婦的「先生」,
而不是「爸爸」。

爸爸能做什麼?

懷孕的過程中,先生確實不像太太經歷明顯的生理變化,少了荷爾蒙的波動與身體的提醒,多少會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即使陪著去產檢,也不確定能幫上什麼忙,只能安靜地站在旁邊。

但在這段時間裡,準爸爸能做的,最重要的是成為太太的後盾。尤其懷孕過程中,太太可能會經歷許多的身體不適和情緒起伏。光是例行產檢中,醫生向媽媽說明寶寶有什麼異狀需要多觀察,就足以讓媽媽陷入恐慌,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那個當下,陪伴在太太身邊、接住情緒,比任何安慰的話都重要。支持不只是在醫院裡,也會在日常生活中。當收到來自外界或長輩的關切時,這時候太太往往會看向先生,希望他能表態。

所以,即使還不太知道怎麼當爸爸,至少要先學會當一個可靠的老公。在懷孕的每一個階段,與太太站在同一陣線,能讓媽媽輕鬆許多。

太太在孕期特別脆弱,
我能做的似乎就是當一個
穩住她的力量。

陪伴不是任務,而是情感練習

男性會習慣以「完成任務」來衡量育兒參與感,然而在與寶寶的情感連結上,時間與情緒投入更為關鍵。若孩子一哭鬧總是被交回媽媽處理,結果就會如同心理學中,恆河猴的依附實驗,只有肚子餓時,會找綁著奶瓶的鐵絲媽媽,其他時間還是待在絨毛媽媽身上。

在育兒過程中,面對太太的情緒,或是需要與太太溝通育嬰問題也會遇上類似情況。當太太提出一個問題,先生下意識給與建議,跟太太說:「那你就做什麼。」,反倒引來太太的怒火。其實太太只是需要一個情緒的支援,抱抱她、拍拍她,告訴她:「你辛苦了。」

因為在華人社會期待下,男性在情緒上,還是會被貼上一些標籤,就是「不能哭」。或是將情緒歸類為不理性、情緒化的樣貌,不能用來溝通。習慣性以問題解決為導向。

陪伴需要練習,建議先以理解與肯定情緒為起點,告訴太太說:「哇,真的好辛苦,好難喔,要是我,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後面再接上解決方案,並且以「我們」或是「一起」的方式表達,讓太太感覺到兩個是夥伴,而不是她一個人的責任。


推薦閱讀:《眼淚章魚》:當孩子哭了,父母怎麼陪伴?


夫妻「一起」學著當爸媽

從懷孕到育兒的過程,其實爸爸的情緒也同樣值得被看見與理解。雙方都在面對巨大的轉變——角色的重新定位、生活的重組,以及無法預期的壓力。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爸爸或媽媽,也沒有人能在第一天就做到完美。每個新手父母,都是一邊摸索、一邊成長。重要的是願意停下腳步,看見彼此的辛苦,學著在混亂中溝通、在疲憊中互相肯定。

透過一次次的傾聽、支持與包容,一起練習成為彼此的後盾。

要成為好父母,
要先記得彼此還是伴侶。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資深臨床心理師,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兩個孩子的媽。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ep.136|從鈍老公到神隊友,父愛爆發大進化ft.林祈泓心理師」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