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科學是心理學之父,哲學則是心理學之母。
雖然在許多人眼中,哲學似乎抽象而遙遠。
其實哲學關注的議題也是圍繞在我們身邊以及我們內心的事情。
這次就讓心理學博士蔡宇哲與Youtuber超級歪,同時也是哲學博士候選人,從心理學跟哲學的角度來聊聊,探討『人』這一個議題時,哲學與心理學觀點上究竟有哪些差異?
哲學是心理學之母
大約一百五十年前,心理學還沒有成為一門學科。許多與人性、心靈相關的問題都是由哲學家討論的。直到十九世紀,心理學才逐漸「脫胎」出來,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方法。
要理解兩者的不同,可以先從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來比較。以愛情為例,哲學家會問:你看似愛上不同的人,但這些人之間是否有某些共通特質?也許你真正喜歡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勇敢」或「堅強」這類抽象特質。
因為哲學在處理人性問題時,往往是從概念出發,追求抽象的本質,而不是著眼於具體的經驗或個案。哲學思考會引導我們超越個別經驗,追問更普遍的本質。
心理學則剛好相反,它必須透過實際的經驗與明確的實證證據,來回答心理與行為的問題。例如精神分析裡常見的案例:有些男性在關係中,伴侶逐漸承擔起與母親相似的角色,這可能反映出童年時與母親的相處模式。
因此,哲學與心理學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試圖超越經驗世界,尋找抽象概念的答案;後者深入經驗世界,以證據和觀察來理解心理運作。兩者其實都在關心人性與心靈的核心議題。
什麼是哲學諮商
聽到「諮商」這個詞,多數人都會直覺想到「心理諮商」。但其實,還有一種「哲學諮商」,透過哲學的提問與對話,幫助我們理解自我,面對生活中無法回避的選擇。
哲學諮商起源於二戰後的美國,當時幾乎人人都成為中產階級,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然而,繁榮並沒有帶來相對應的幸福感。人們開始出現焦慮、憂鬱,甚至覺得心靈空虛。一種以存在主義思想為導向的潮流逐漸興起,用來回應當時社會普遍的空洞感。
到了八〇年代,美國與英國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高等教育經費縮減,許多哲學家找不到工作。他們便轉而結合心理學知識,投入諮商領域,為哲學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
不過,如果往更久遠的歷史看,哲學諮商並不算新鮮事。古希臘時代,斯多葛學派主張如何做出反應,其實是取決於你自己的這個主觀的思維。此觀點也影響了現代在臨床上經常使用的認知行為療法(CBT)。
心理學與哲學看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或許是現代人最常感到迷惘的問題。許多人會覺得努力追逐卻依然空虛,或者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有趣的是,這並不是所有時代都會出現的問題。
比如在中世紀的歐洲,幾乎沒有人會困惑「人生有沒有意義」,因為基督信仰早已提供一套完整答案。但進入現代社會後,主流價值意義不斷更迭,今天重要的科系或職業,十年後可能完全被淘汰。我們往往在不斷變動的環境裡感到無所適從,也更頻繁地質疑人生的意義。
哲學家尼采曾提出「權力意志」的概念,來回應這種無力感。他認為所有生命,包括微生物,都會在遇到阻礙時做出回應:要麼退縮,要麼將阻礙轉化為養分。如果能發揮創造力,找到新的方式將挑戰融入生活,這份阻礙反而成為成長的養分。
心理學在這方面也有相似的觀點。例如「成長型思維」認為,面對挑戰時,關鍵是能否不放棄尋找其他方法達成目標,並相信自己能因此變得更好。這種態度會讓人不斷嘗試、持續進步,逐漸走向心盛的狀態。

在覺察中尋找解答
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它們都是在幫助我們去探索自我,找到人生的意義。透過不斷提問,讓我們一層層看見內心深處真正的嚮往
在這個不斷變動的時代中,或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能告訴我們「人生意義是什麼」。透過哲學與心理學的對話,我們可以更勇敢地面對迷惘,並在一次次的提問與探索中,逐漸靠近屬於自己的答案。
人生的意義不是等待被揭示,而是在覺察中被逐步建構出來。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74|拆解萎靡時代:用哲學與心理學重啟人生 ft.超級歪」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