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緒沒關係,我們一起練習靠近

親子衝突反覆上演?破解正向教養的誤解,重新建立親子關係

正向教養並不等同於忍耐與不生氣,而是著重在建立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安全感與相互理解。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時,大人可以透過溫和而堅定的回應,幫助孩子練習情緒調節與責任感。衝突不是失敗,而是練習理解、修復與靠近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與身心,才能有足夠的力量與穩定性去愛孩子、陪伴他們成長。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呢?

明明很愛孩子,但一開口卻忍不住大吼;
明明只是想讓孩子快點收玩具、開始寫功課,
最後卻演變成一場彼此都不想重提的拉鋸戰。

在一次次親子衝突的背後,常常藏著沒被看見的情緒,
以及雙方都渴望被理解、被接住的需求。

這次Nana心理師謝玉蓮臨床心理師(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從實務經驗出發,帶我們認識:正向教養不是單靠忍耐,而是在理解中劃出界線,在情緒裡陪伴孩子,也在衝突過後修復關係。

如何面對孩子的拒絕?

孩子就像剛到地球學習的新手,他們還不太知道該如何表達需求與情緒。大人可以做的,是先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並用語言幫他們說出來,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陪伴的,但這次的規則不會改變。

例如,孩子在賣場情緒崩潰、堅持想買玩具時,我們可以先回應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好失望,你真的很想要那個玩具。」當孩子「鬼打牆」時,大人是堅定而溫柔地持續重複回應。

如果孩子開始能和你對話,表示他的理智線還在,可以慢慢引導他回到平穩狀態。慢慢加入一點新的內容,例如提醒原本就說好的規則:「我們現在要回家了,因為剛剛講好這個時間要離開。」

這種就是所謂的「發展能力的要求」,根據孩子發展所能達成的能力,要求他完成與事件相關的事情。接下來,可以使用「邀請合作的有限選擇」來幫助孩子參與其中,也保有自主感。

選項必須有限,且與當下的任務相關,例如:「要回家玩娃娃屋還是回家玩你的積木呢?」,對小小孩,選項可以設計得更有趣:「你要像兔子跳去摩托車那裡,還是像獅子一樣跑過去?」


推薦閱讀:是拒學還是懼學,父母如何陪伴?


正向教養的誤區:過度溫和

正向教養的核心,其實不是壓抑情緒或一味忍讓,而是建立一種讓彼此都感到安全的親子關係。

這份安全感來自於理解,理解孩子行為背後所傳達的訊息,也要理解自己作為照顧者所需要維持的界線與原則。

不少家長會陷入「過度溫和」的困境,誤以為尊重孩子就是凡事順著、讓孩子自己決定。但真正的正向教養,是溫和且堅定,不是只有溫和。如果有些事情是你無法接受的,就不該讓孩子以為那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否則孩子做了決定,卻又被你否定,只會讓他覺得:「反正你每次問我都沒用。」久而久之,他可能變得不願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出現習得性無助。

因此,與其急著讓孩子配合,不如回頭思考:你們家的教養價值觀是什麼?什麼是可以討論的,什麼又是你堅持的底線?


推薦閱讀:《眼淚章魚》:當孩子哭了,父母怎麼陪伴?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衝突發生時,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挫折,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但其實,衝突反而是一種練習,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同理心、學習道歉與負責任的機會。

揭露出彼此未被滿足的需求,也是親子之間最真實、也最有機會互相理解的時刻。能夠停下來回顧,問問自己:「我們為什麼會吵架?是哪一方的需求沒被看見?我是在希望孩子聽話,還是我真正想要什麼?」

當我們願意承認錯誤或道歉,都在跟孩子示範一個:我願意為自己的失誤,負起責任這件事。這樣的示範,也將會成為孩子未來面對衝突時的學習榜樣。

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孩子總是比我們更早原諒。親子關係中最美的風景,是衝突過後,彼此仍然願意抱一抱、說一句:「我還是很愛你。」這樣的關係,不會因為爭執而中斷,反而會更深、更長久地延續下去。

有時候家長不一定故意傷害孩子,而是因為太忙太累產生攻擊性

愛孩子之前,先安頓自己

每個人都會有身心俱疲的時候。當我們太累、太焦慮時,情緒很容易往外投射,開始比較誰付出得多、責怪讓自己不舒服的人與事。

停下來照顧一下自己。回頭看看孩子的進步,也看看自己做得很棒的地方,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唯有先照顧好自己,我們才有力量去回應孩子、陪伴孩子,也才能把愛真正地傳遞出去。

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裕和力氣繼續愛下去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資深臨床心理師,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兩個孩子的媽。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ep.129|拆解對抗,建立有愛界線,正向教養的溫和練習ft.謝玉蓮臨床心理師」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