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從覺察他人回歸瞭解自我,你我都要社會情緒學習

台灣的學生擅長「自我管理」與「社會覺察」,卻不擅長「自我覺察」很少探究自己的內心、定位與價值觀。在無法迴避的資訊爆炸時代,面對與世界的社會比較,我們可以透過社會情緒學習幫助自己。美個選擇都是在認識自己;選擇沒有對錯,跌倒了、繞路了,都是形塑我們自己的一部分。生活之中永遠都是有plan B,不知道去哪裡,轉個彎也可以。

本文為Podcast節目內容精簡,推薦收聽以獲得詳細內容。



當資訊爆炸、獲取知識的管道越來越多,無形之中這是否也成為現代人焦慮的來源?科技發展加速之下,我們的孩子真的活得更快樂嗎?

近年來青少年憂鬱、自殺率攀升議題浮上檯面,校園裡被列為高關懷、高風險的學生比率也從3-5%上升到10%,甚至衛福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曾有過自殺念頭的國高中生比例高達20%。

種種的數據開始讓我們思考這些孩子怎麼了,憂鬱的背後隱含了什麼原因?過去的學生同樣也面臨升學壓力,為什麼現在的學生情緒狀況反倒更嚴重?


資訊爆炸,社會比較與多元選擇挑戰

雖然抵擋不了浪,但知道了方向,我們可以學著怎麼衝浪。

哇賽心觀點 ep69|從覺察他人回歸瞭解自我,你我都要社會情緒學習

在《親子天下》十二月號〈社會情緒學習〉中訪談多位教師與專家時發現:台灣的學生很擅長「自我管理」與「社會覺察」。我們擅長社會覺察,知道他人怎麼看待自己、期待自己,並且也知道怎麼透過自我管理,設定目標、完成目標和他人期待,像是制定讀書計畫、考試考好等等。但卻很少探究自己的內心,甚至自己的定位與價值觀。

當學生對自己的定位與價值觀不清楚時,面臨人生抉擇時就很難找到下一步,並間接造成情緒的不安。尤其現在資訊發展快速,老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遞者,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現代學生所承受的情緒壓力也比以前要來的多。

很多心理學家也發現,因為資訊普及的關係,「社會比較」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以前可能比較的對象多半來自同班同學,但現在卻是與世界幾十億人口相比。另外資訊爆炸意味著訊息、選擇更加多元,湧入的選擇反而讓現代人更焦慮。

在大環境變化下,不管是家長、老師還是孩子,無論你身處在何種社經地位,我們就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就像衝浪一樣,雖然抵擋不了浪,但知道了方向,我們可以學著怎麼衝浪。


社會情緒學習,每個決定都是自我覺察

每個選擇都是在認識自己更多

哇賽心觀點 ep69|從覺察他人回歸瞭解自我,你我都要社會情緒學習

「選擇」在求學階段很重要,因為選擇就是幫助孩子更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定位與價值。這是我們過往很少給予孩子的學習機會,往往等到了高中、大學,孩子才忽然意識到有這麼多選擇,屆時過多且陌生的條件反而讓孩子不知所措。

在心理學中,青少年時期被定義為自我成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理當需要發展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要往哪個方向走,也就是所謂的自我認同,但因為受限於升學體制,這樣多元思考、探索的機會在國高中階段其實相對來說是少的。

社會情緒學習(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核心在於自我情緒的覺察,像是現在的狀態、感受為何?但也涵蓋了剛才提到的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同理心等,它的終極目標在於做負責任的決定。

一般自我覺察指的是對自我的了解,而社會覺察則是對他人的了解,心理學一向是以社會代表自己以外的事物,比方說社會心理學不一定會談到整個社會,但重點在於他人與自己的關聯。所以社會覺察就是能不能知道別人的情緒、別人如何期待你,相對地自我覺察,就需要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做了選擇後需要承擔什麼後果。


探索每種選擇,跌倒了、轉彎也可以

沒有什麼選擇是錯誤的,在人生中的所有選擇都會成為一路上的養分。

哇賽心觀點 ep69|從覺察他人回歸瞭解自我,你我都要社會情緒學習

以課綱變化為例:舊課綱時代選類組就是一類~三類選一個,但新課綱中包含了許多多元選修的課程,目的就是將大學端的選課提早到高中階段,學生可以透過這些選課去嘗試。同時這也反映在令高中生困擾的學習歷程檔案,很多學生會以為我要念心理系,就得上很多心理相關的課程,但其實學習歷程檔案的初衷在於經過這些多元選修的課程後,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強項,看到自己的擅長與不擅長。

即使你做了一個選擇後,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這也並非不是個好選擇,因為它幫助你發現自己不擅長的事。

舉例來說,宇哲老師有一位朋友,他一路走來都是符合家長、老師期待的,師範體系畢業後,很快就考上教師證、找到專任教職,但等到他順利當上國中老師才驚覺自己不適合這一行,卻未料到這個階段就較難有回頭的機會了。在人生中的所有選擇,都會成為我們未來路上的養分。宇哲老師本人也提到,他一開始是念電子科的,後來轉換跑道念心理學,這兩者雖然是截然不同的領域,但這兩個學科的訓練都造就了現在的他。

多嘗試、多失敗,這邊的失敗、跌倒,不是遭遇了多大的痛苦,而是發現什麼不是你要的,這都會形塑未來的自己。


不管你是家長、老師還是學生,都需要知道我們的生活是存在許多選擇的。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國高中生想不開、傷害自己?很大一部分是這些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別條路了。成人也該有這樣的意識:「生活之中永遠都是有plan B」,轉個方向不只是想法上的轉變,也可以是實際行為的轉變,這應該是我們需要不斷練習的功課。



推薦閱讀/親子天下十二月號:SEL社會情緒學習
延伸閱讀/點燃熱情,從高效能邁向高效人生

延伸收聽/覺察自己、覺察人生,看到更多選擇和可能:



主談:蔡宇哲
與談:親子天下張益勤主編
編輯:詹禹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