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努力了,別再責怪自己

放過自己!停止內耗和自我批評,3個要素實踐自我疼惜

習慣以批評來激勵自己。這種方式雖然出自對自我成長的渴望,卻可能帶來羞愧與壓力。透過「自我疼惜」,我們可以用正念、善待自己與認同人類共同的苦難,來取代自我苛責。不僅能減輕壓力,還能幫助我們更溫柔地面對困難,走向更理想的自己。

當我們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時,難免會被負向的情緒和想法影響,

可能原本只是「我搞砸了一件事」,卻跳到「我是一個失敗者」。

陷入低潮時,明明心裡已經很痛苦,自我批評更是讓自己越陷越深。

就讓Nana心理師林紀宇臨床心理師,以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的概念,分享在陷入自我批判時,如何為自己騰出一個空間給友善的聲音,讓我們把自己當成摯友一般給予支持。

為何總對自己那麼嚴厲?

試想在草原上,當一群綿羊遇到狼時,會自動逃跑,逃安全環境等待危險消失,繼續吃草。動物思考很簡單,過了就算了,繼續做原來想做的事情。

但是,人腦相對複雜,同樣情境換做是人類,我們會很容易糾結在剛剛的經驗裡,想要預防危險再次發生。

即便危險現在已經不存在,還是會讓內在的危險持續存在,重複地思考這些事情。於是我們可能會苛責自己、檢討自己,甚至是產生羞愧的感覺:「我真的做得很糟。」但當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充滿負向批評,當然也就很難喜歡自己。

有些時候我們自我苛責,可能是一個很習慣性的反應,尤其如果從小到大,照顧者就是用高壓、打罵的方式,也很容易讓我們長大後,為了督促他人或自己努力往一個目標的時候,也習慣都用謾罵的方式。

面對痛苦的另一種方式:自我疼惜

其實仔細拆解後,我們可以看到自我苛責還是有一個目標存在。比方說在身材上面總是對自己說:「我太胖、吃太多。」似乎在告訴自己「我想要再變漂亮一點點、變帥一點點。」更深層的內在價值可能是想要維持健康,或者是我們想要被別人喜愛。但是我們一直用批評自我的方式,想要達到這個目標。

可是事實上,自我苛責或是自我評判,反而會造成我們在前往目標的路上,遇到一些不舒服或是困難。在面對自我苛責的負面狀態,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反而可以適時地稍微中斷陷入痛苦的感覺或反應,讓我們可以再度往重要的目標前進。

慈悲焦點治療的重要心理學大師 Paul Gilbert,曾說:「compassion 就是對於自己的受苦經驗,是可以覺察到的,並且要告訴自己需要致力於舒解跟預防。」

所以「慈悲心」,是指我們可以接納或是可以覺察到受苦的經驗,不是看不到,更不是假裝沒事;更重要的是,我們其實可以付出行動、調整自己的念頭,來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推薦閱讀停止內耗 ,內心不煎熬!


3個方向開始練習自我疼惜

另外一位慈悲心理學大師 Kristin Neff,提出了自我疼惜三個要素:人類共同的經驗、善待自己跟正念。

1.人類共同的經驗

受苦的經驗,是生而為人都會遇到的共同的經驗。我們需要認清「人生即苦」,遇到困境是正常,甚至有許多事情是無法選擇的。

舉例來說:長得高或是長得矮,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還是貧困的家庭。每個人都有沒有辦法選擇的事情,也都有需要面對某些內心的挫折或是痛苦的感受。

2.善待自己

在面對無法選擇的現實之下,我們需要刻意地去對自己說那些支持、鼓勵自己,而不是慣性地去批判或者是數落自己。

有研究證實,光是去想像自己有疼惜的經驗,或者是想像朋友照顧你的經驗,當下的壓力的水平,可體松、皮質醇這些壓力賀爾蒙會降低,面對壓力的反應也會變得比較有彈性。如果可以刻意地去自我疼惜,這個照顧系統就會啟動。

3.正念

正念是不帶評價地看待經驗,特別是受苦的經驗,承認痛苦,與痛苦共存。

當面對生活中的事件,我們了解到有不舒服的感受存在,才有機會幫助我們去暫停自我苛責,中斷慣性反應。


推薦閱讀正念不是正向思考,是活在當下


讓感受,成為療癒的起點

研究正念或是自我疼惜的學者常會提到:「凡是你抵抗的任何事情,它都會持續;凡是你可以感受的,都會獲得療癒。」如果我們刻意地在抵抗某一個受苦的經驗,其實我們是用盡全力在推開這個感覺。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靜下來,用一個正念的態度去感受一下,最一開始的受苦經驗,就可以在這過程當中開始療癒的行動。給自己關愛疼惜,並不是要讓自己好一點,而是可以接受痛苦,在過程中善待自己。

過多的自我批評,可能就會啟動身心的防禦系統,讓身體分泌出更多的壓力賀爾蒙。練習自我疼惜,除了可以降低壓力反應,也會有更多的心理空間,往更好的自己邁進。

重新積極的自我定位,
不一定會立刻長出自信,
但能夠用疼惜的眼光,
溫柔看待自己。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資深臨床心理師,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專業認證,兩個孩子的媽。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SP|放過自己,不再過度自我苛責!自我疼惜的實踐(Live)」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療心室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