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專訪海苔熊 主持人nana與來賓海苔熊合照

專訪海苔熊 :越界的關心不是愛,而是自以為是的傷害

海苔熊在新書《依賴陷阱》中,透過一個又一個關係困局的故事,深刻探討「過度依賴」的議題,帶領讀者看見在愛中陷入共生陷阱的自己。透過本次專訪,希望幫助無論是在關係中的依賴者或照顧者,都能夠覺察自己是不是已經陷入了一種危險平衡,以及如何照顧自己與做出改變。

專訪海苔熊

海苔熊,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Podcast《海苔熊的心理話》節目主持人,目前是泛科學、女人迷、失落戀花園、姊妹淘等多個平台的專欄作家。有多年書寫經驗的他,尤其擅長以暖心文字撫慰深陷感情困頓中的每一個人。

這次,在新書《依賴陷阱》中,海苔熊透過一個又一個關係困局的故事,深刻探討「過度依賴」的議題,帶領讀者看見在愛中陷入共生陷阱的自己。


依賴陷阱 書封

依賴陷阱:在脆弱中找回勇敢,凝視關係困局,重拾自我的21個練習

作者:海苔熊

出版社:遠流


以下是此次專訪的精華內容,無論你在關係中是依賴者或是照顧者,都能夠覺察自己是不是已經陷入了一種危險平衡,以及如何照顧自己與做出改變:

依賴陷阱,互相誘惑又互相沉淪的共生關係

關於依賴,比較早的研究使用的是共生關係(codependency)這個詞。以生態界來比喻,像是珊瑚礁跟小丑魚,或是樹與藤蔓,彼此依附、彼此需要,如果對雙方都好就是互利共生。

但之所以使用陷阱(trap)這個詞,是因為它可能存在惡性循環的輪迴。陷阱具備兩個關鍵因素:第一個是有吸引你的甜頭,第二個是當被吸引、嘗到甜頭,你同時也會掉入陷阱裡。一個好、一個壞,這就是陷阱的關鍵,長久下來,你都一直以為自己是在享用那塊肉,可是事實上你是被困在陷阱裡而不自知。

只要是跟你可以產生關係的人事物,包含情人伴侶、工作職場、家人親子,都可能掉入依賴陷阱,從一開始看似互相誘惑,但卻會互相沉淪,一個照顧、一個依賴,其實是越活越辛苦的有毒關係。

依賴陷阱 一個照顧一個依賴 是越活越辛苦的有毒關係

等、靠、要」的依賴者

「依賴者」經常在等待、依靠、索取,要你陪我、要你幫我,雖然一直是在等待那一方,卻也一直是從別人身上獲取東西的那一方。當等、靠、要的時候,能夠得到別人的注意和安撫,也就學會用這種方式得到一些好處。

無能失敗時才擁有關注

特別的是,有些依賴者在等待跟要求的過程當中,才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存在的價值,如果哪天他可以自己去做任何事情,他反而會突然覺得很慌。

那是因為如果依賴者從小到大,只有失敗、做錯事或需要幫忙的時候,才會得到他人的關注,那他會形成一種信念:只有自己很弱的時候大家的眼光才看向他,很強的時候反而不會被注意。於是他會非常害怕自己很有能力的時候,索性一直扮演受害者或是弱者的角色。

也有些依賴者是因為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努力或拼命,都無法達到別人的標準,於是出現心理學上所說的「習得無助」,乾脆就雙手一攤,不再努力了。

似乎只有我很弱 大家的眼光才會看向我 似乎在等待與要求時 我才能感覺到存在的價值

從小到大的情感忽視

在關係中經常覺得很委屈、很受挫的依賴者,往往是因為從小在表達自己的感覺或感受的時候,經常被忽視。

在《童年情感忽視》這本書就提到,當孩子在表達心情時,家人完全不聽、繼續埋頭做自己的事,甚至是直接走掉,孩子的聲音沒被聽到,痛苦也不被了解,久而久之,孩子會發現自己的感覺完全不重要。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哭得更大聲或鬧得更久,想辦法讓別人注意。如果這樣才有人看見自己的需求,那麼這個方法就會被增強。

這樣子的人長大後,當在關係中感覺到挫折、需求不被看見,就會回想起小時候不被需要的經歷。這種不安全感往往讓依賴者索求的越多、容易開始怪罪對方,而無法好好說出口的需求,常常變成情緒勒索

無法好好說出口的需求常常變成情緒勒索

依賴者,可以怎麼改變?

有時候其實依賴者也很厭惡和恐懼弱化的自己,那可以怎麼辦?

我在書裡舉了一對情侶為例,女生不想總以男友為核心,於是開始找方法讓自己有更多獨立的生活,她用了一種「自我輕推」的方法,她開始想:「在進入這段關係前,我是怎麼生活的呢?」、「我可以去做我以前曾經做的事呀!」

所以她重新開始插花、做園藝、畫畫,不過因為太久沒有碰,她發現畫技退步,又要重買一些工具也讓她覺得很挫折。但是,就算挫折發生,也會有新奇的事情發生。例如,她去買畫具時認識了老闆娘,老闆娘介紹她以前從來沒有用過的顏料,後來她也發現可以用iPad上課、作畫,根本不用買顏料。新的事情就流進她的人生了。

而且也因為她比較少去煩男友,男友不會覺得:「好煩,她又來找我了。」,反而願意花更多心思在她身上,兩人的感情反而變得更好了。

所以,很重要的是,在關係當中不要忘記自己,當依賴者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自我不會被對方吞噬,生活變得更豐富時,關係也會變得更健康。

在關係當中不要忘記自己

推薦閱讀:找回接住自己的勇氣,允許愛自己 feat.海苔熊


養、套、殺」的照顧者

「照顧者」有點像詐騙集團的「養套殺」。首先,花大量時間付出和照顧對方;接著,套的部分是弱化對方、製造失能,讓對方習慣很多事情都不會做了,變得很需要自己。長期下來的最後一步是「殺」,照顧者就能從依賴者身上獲取某些好處。

操弄型照顧者

照顧者可以分兩種,一個是操弄型,故意這麼做來塑造形象。

我遇過一個非常誇張的例子,一個自戀型人格的先生,在人前會幫太太提東西、小孩牽著揹著,好像是一個把家人都照顧得很好的新好男人。

但是,只要一回家、門一關,臉就突然變了,完全不跟太太講話、小孩全部交給太太處理,也坦白地說:「我在外面做那些不過就是要做給他們看而已。」

無意識型照顧者

另一種照顧者的型態是無意識型,不知不覺正在這麼做。我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照顧者。

我跟前任在一起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念書,又要實習、又要讀書、又要工作,所以收入是很有限的。可是因為他的收入狀況也不好,所以我會需要幫他負擔一些生活費。

我就在牆上貼了兩排紅包袋,每排七個,分別標出一週七天,每個紅包袋裡面放兩百元,希望她每天只花這兩百元。看似是愛,但某種程度上也隱含著控制和限制。

後來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在這段關係裡有很多不安,害怕他發生什麼狀況,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相處,所以我覺得自己必須有很高的掌控性,才能維持這段關係的穩定。但為了避免種種錯誤或失控發生,我也被扣在這個關係裡面,喘不過氣來。

有些照顧看似是愛 卻隱含著控制和限制

照顧者,你的幫忙是否過界?

在前一段關係中,很有趣的事情是,我發現當我越付出越照顧,那段時間他越沒有辦法去工作。反而是我們分手之後,他找到工作了。

前陣子,我在社交媒體上寫了一句話:「有時候你自以為是的好意,反而會給你身邊的人帶來壓力。」

對於照顧者而言,他們常常一廂情願地覺得自己是為對方好,但其實每一次告訴對方「我是為你好」時,都在否定對方現在的樣子。

真的要幫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必須好好想清楚,這個幫忙是否越界,究竟是他需要還是你需要。很多時候付出是來自於想要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這其實是一種控制,而不是陪伴。

所以,「越界的關心從來不是愛,而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傷害。」這句話對照顧者是一個非常好的提醒,在生活中覺察那些需求到底是誰的。

越界的關心從來不是愛 而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傷害

推薦閱讀:親密恐懼 :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療心室 ep.105|為何愛的好累?依賴陷阱中的危險平衡」節目內容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