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生活細節裡的《迷信》
去廟裡拜拜、電腦上放乖乖、懷孕不可以用剪刀,你也有這些「迷信」嗎?
這次介紹的書來自「牛津非常短講」系列,主題直指當代重要議題,像是憂鬱、焦慮、愛、藥物、疼痛,還有本次要分享的「迷信」。
《迷信》的作者斯圖爾維斯,本身是研究迷信與非理性行為的學者。儘管書籍篇幅不長,卻具備極高的專業性,內容條理分明、引經據典,是一本對迷信議題深入淺出的導讀書。

迷信的起源與歷史脈絡
自從人類有文明紀錄以來,各種與迷信相關的行為便已存在,當時人們多半將這些行為視為與神靈溝通的方式,或是一種信仰於超自然力量的表現。
早在中國商周時期,人們常依賴長者或巫師進行占卜,用以預測命運或尋求指引。隨著時間推移,占卜不再只是實用的預測工具,逐漸轉化為寓言故事,甚至發展出更具想像力的魔法形式,例如共感魔法(用娃娃來詛咒他人)。
而當社會進一步演進、信仰體系日益多元,這些看似相近的信仰也逐漸出現分歧。像基督教與新教,雖然本質上信奉同一神明,卻因立場與教義不同,彼此之間常有衝突與否定。
這些歷史變化顯示,迷信的形成不僅源自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與想像,也深受社會、文化與宗教演變的影響。從古代的神祕儀式到現代的都市傳說,迷信的樣貌隨時代改變,但人類始終對不可掌控事物有著理解與控制的渴望。
什麼樣的行為算迷信?
信仰本身並沒有問題,作者認為信仰基本上都是正面的力量。
然而,當信仰走向過度虔誠時,往往會演變為迷信。
舉例來說,某些人加入宗教團體後,對團體產生極高的依附與信任,甚至將大部分時間與金錢全心投入其中,導致家庭與生活失衡,甚至因為經濟壓力讓整個家庭陷入困境。
這正是作者所說的「過度虔誠」所帶來的問題,那究竟人們為什麼會有這些迷信呢?

迷信行為:三大心理誘因
1. 安全感需求
當人處在高壓、不可預測的情境時,迷信行為特別容易出現。
書中提到一項波斯灣戰爭時的研究,被飛彈攻擊次數較多的城市居民,會出現較多迷信行為,例如:不讓被飛彈擊中過的人進家門,或是進房間要用右腳先踏入,房子比較不會被打中。
這屬於一種情境上的焦慮,因為外在環境讓人覺得不安全、不確定性、壓力很大,需要安全感,因此容易採取迷信行為。

2.控制感需求
這一點與前面提到的「不確定性」有密切關聯。當人們面對未知、壓力或風險時,會感受到一種「失控感」,這會激發我們想要透過某些方式,重新找回掌控感。
不同人對控制的需求不一樣。舉例來說,若一個人傾向相信「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那他通常比較不容易產生迷信行為;相反地,如果一個人總覺得事情由外在環境或命運主導,那麼他更容易依賴各種迷信作為心理支撐。
3. "學來的"
知名心理學家Skinner做過「鴿子行為」的實驗。他讓鴿子在固定時間獲得食物,結果有一些鴿子誤以為是自己「拍翅膀」或「轉圈」的行為導致食物出現,便開始重複這些無關行為——這就是一種「錯誤的因果連結」。
人類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例如,一名運動員某天戴著某頂球帽比賽時打得特別好,從此便將這頂球帽視為「幸運帽」,甚至不再清洗它,深怕失去好運。
這種連結雖然毫無科學根據,但它之所以形成,是因為我們往往無法明確解釋成功的真正原因。當我們無法掌握事情背後的邏輯時,就會更容易把成功歸因於一些「可重複的動作」,這種錯誤學習的過程,便成了迷信的溫床。
理解迷信,擁抱人性
探討迷信行為時,我們會發現一個關鍵:當處於不確定的環境中,人們往往會因缺乏控制感而產生焦慮。
這時,我們會傾向透過某些行為來尋找因果關係,以重建內在的穩定感。這也顯示人類試圖理解世界、建立因果關係的心理需求。當我們從不確定中建立起某種連結,就能獲得一種掌控感,這對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因此,無論是迷信還是儀式感,我們無需過度批判。只要不影響他人或自己生活,多數這些行為都是無傷大雅的。
關鍵在於理解背後的心態,了解之後,也就能更包容這份人性的自然反應。

推薦閱讀:《誤信》我們不是被陰謀論說服,而是被安撫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21世紀的人生難題:迷信(牛津非常短講II)
作者:史都華.維斯
出版社:左岸文化
*本文摘錄編寫自【哇賽讀心書ep32|機器上放乖乖?人好好的為什麼會《迷信》】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完整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