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麼說話,決定我們多靠近,從《鬼滅之刃》看關係的語言力量
炭治郎與禰豆子、妓夫太郎與墮姬兩對都是患難與共的兄妹,展現了語言如何拉近或推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彼此再深厚的感情,若以責怪和否定的語言溝通,反而會讓雙方陷入誤解與傷害的循環。語言既能成為傷人的利刃,也能是連結彼此的橋樑,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選擇說話的方式。
炭治郎與禰豆子、妓夫太郎與墮姬兩對都是患難與共的兄妹,展現了語言如何拉近或推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彼此再深厚的感情,若以責怪和否定的語言溝通,反而會讓雙方陷入誤解與傷害的循環。語言既能成為傷人的利刃,也能是連結彼此的橋樑,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選擇說話的方式。
當人生進入轉變期,常會出現焦慮與卡住的感受,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方向。
有時候,我們不是真的不滿現況,而是不小心陷入了比較,忽略了自己已經擁有的。
即使身處不理想的位置,也能透過調整視角與行動,重新找回主動權與熱情。
改變不是一瞬間的突破,而是日常中不斷累積的小選擇,慢慢長出力量與喜悅。
情緒是一種訊號,而哭,是情緒在說話。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情緒暗號,讓他在難過時,有一種被看見的方式。
不急著安撫,也不急著說教,而是給情緒一點空間,靜靜陪他走過情緒低谷。
精神科病房裡,我們看見有人被愛綑綁卻無法呼吸,有人為了他人而忘了自己。但即使在最無力的時刻,仍然能從一個小小的選擇開始,打破困住自己的循環。改變或許艱難,但每一次的勇敢,都像丟下一顆石頭,能在關係裡激起新的漣漪。
孩子拒學,往往源自於焦慮與恐懼,而非單純叛逆或偷懶。面對孩子一次次退縮,家長可以先做到「三不三多」:不批判、不威脅、不緊迫盯人,多點好奇、多點輕鬆,並且多連結與鼓勵。看見孩子一點一滴的努力,適時肯定他的進步,有助於重新建立自信與行動力。若需要,也能結合專業協助,一起支持孩子走回生活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