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行》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我們常以為善良是天生的品格,但其實更多時候,是經過選擇與衡量後的行動。人們是否願意行善,往往與當下的情境、代價感受,甚至內心的心理帳戶有關。有時,我們做好事,是為了補償內疚;有時,則是在追求成就時忽略了後果。看清這些選擇的背後,才發現善意本身,是最深層的利己。
我們常以為善良是天生的品格,但其實更多時候,是經過選擇與衡量後的行動。人們是否願意行善,往往與當下的情境、代價感受,甚至內心的心理帳戶有關。有時,我們做好事,是為了補償內疚;有時,則是在追求成就時忽略了後果。看清這些選擇的背後,才發現善意本身,是最深層的利己。
賺錢,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是解決問題、連結他人、實現價值的過程。從教育、居住到退休,人生三大支出都需要長期規劃與財務準備。學會如何與金錢相處,不被錢主宰,才能過上更自由的生活。當你願意用同理心解決問題,收集到的「感謝」,也就是你真正的收入。
同理心並不總是平均分配給每個人。對「自己人」容易產生共感,對「他群」則常帶有偏見與距離。這不只是認知差異,更是人性的展現。雙重標準或許無法完全消弭,但理解觀點差異,能讓彼此的相處多一點寬容與理解。
完美主義,可以不是問題,也不必成為壓力的根源。當我們願意重新理解這份「完美」,並以溫和的方式回應,它便能轉化為支持前行的力量。從自我疼惜,到活在當下、慶祝每一次努力,在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成就感。真正的完美,也許不是毫無瑕疵,而是願意看見此刻的自己仍值得肯定。
你是不是也發現,當你要教別人時,自己反而學得更好?這是因為「輸出」能迫使我們組織思考、強化記憶、深化理解。無論是說出來、寫下來、還是分享出去,都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學得越深,往往不是靠多看,而是靠多說、多想、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