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多痛,就有多值得》:追求「剛剛好的痛」,讓痛苦變痛快
我們常以為痛苦是負面的,但只要「痛得剛剛好」,它其實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從跑步後的暢快、看恐怖片的興奮,到用身體疼痛減輕內心罪惡感,這些都顯示痛與快樂有時能共存。適度的不適反而能放大後續的愉悅感,創造出一種「痛快」的正向體驗。
我們常以為痛苦是負面的,但只要「痛得剛剛好」,它其實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從跑步後的暢快、看恐怖片的興奮,到用身體疼痛減輕內心罪惡感,這些都顯示痛與快樂有時能共存。適度的不適反而能放大後續的愉悅感,創造出一種「痛快」的正向體驗。
當人生進入轉變期,常會出現焦慮與卡住的感受,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方向。
有時候,我們不是真的不滿現況,而是不小心陷入了比較,忽略了自己已經擁有的。
即使身處不理想的位置,也能透過調整視角與行動,重新找回主動權與熱情。
改變不是一瞬間的突破,而是日常中不斷累積的小選擇,慢慢長出力量與喜悅。
快速致富令人著迷,卻也容易陷入投機、焦慮與虧損的循環。
相反的,「慢富」雖然違反人性本能,卻是最能持久、穩當的路。
我們總以為不間斷的努力就能靠投資致富,卻忽略了:真正的財富累積,往往來自無聊又穩定的選擇。
情緒是一種訊號,而哭,是情緒在說話。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情緒暗號,讓他在難過時,有一種被看見的方式。
不急著安撫,也不急著說教,而是給情緒一點空間,靜靜陪他走過情緒低谷。
電影《芭比》以幽默又充滿奇想的敘事,重新詮釋這位經典角色。芭比從害怕橘皮組織到勇敢面對自我,肯尼則在芭比樂園的母系世界裡掙扎尋找自己的價值。挑戰著我們對完美和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改變雖然困難,卻是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