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我沒壓力啊

自律神經失調?是身體在提醒你「該休息了」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身心失衡的狀態,常見於長期高壓下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副交感神經無法正常作用,導致身體難以放鬆與修復。即使休息也難以恢復,常被視為壓力與情緒累積的身體訊號。
容易出現此狀況的族群,常具有過度壓抑、忽略自我、過度配合他人等特質。
修復之道並非更努力,而是學會為自己踩煞車,透過日常有意識的休息與生活調整,重新與身體與心理建立連結。

面對奧客,你累了嗎?

別小看職場裡的「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是現代工作中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隱形負擔。無論是壓抑情緒以維持職場秩序,或面對奧客時的強顏歡笑,長期累積下來,都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傷害。理解情緒勞動的本質,並透過支持性環境、清晰的心理界線與工作中的意義感,能幫助我們在高壓情境中維持內在穩定,將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力量。

為什麼總是瘦不下來?

瘦身,不只是卡路里計算:心理學教你突破減重困境

肥胖不只是生理結果,而是情緒壓力、思考模式與生活習慣交織的反映。急於求成、過度理性、生活壓力過大,是減重路上常見的三大心態地雷。此外,情緒性進食與壓力性進食常混合存在,讓人難以持續控制飲食。
真正有效的減重,關鍵在於自我覺察與生活調整,而非單靠意志力。

明明餓了,卻不敢吃

厭食症是什麼?「我不餓」背後的掙扎

厭食症是一種與體重焦慮、自我價值與情緒控制糾纏的心理疾病,並非單純的「不吃飯」。它可能從節食開始,發展為與暴食、嗜食交錯出現的進食困擾,牽涉複雜的心理與生理機制。文化審美、家庭環境與個人氣質都可能是影響因子。當進食變得困難,理解是起點,找到專業的陪伴幫助,是一種自我照顧。

我真的好起來了嗎?

時間真能療癒一切?關於創傷修復,我們該知道的事

「時間會療癒一切」聽起來令人安心,但有些創傷,會悄悄藏在身體與關係中,繼續影響著我們。如果發現自己仍是容易被情緒淹沒、難以建立連結、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也許是時候問問自己:是否需要更多支持?當你開始意識到它留下的影響、願意理解它,已經是在修復的路上。慢慢學習照顧自己,在需要時尋求幫助。穩定情緒、回到當下,有時就從一個呼吸、一句對自己的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