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天亮前的那一刻總是最漆黑
精神科病房裡,我們看見有人被愛綑綁卻無法呼吸,有人為了他人而忘了自己。但即使在最無力的時刻,仍然能從一個小小的選擇開始,打破困住自己的循環。改變或許艱難,但每一次的勇敢,都像丟下一顆石頭,能在關係裡激起新的漣漪。
精神科病房裡,我們看見有人被愛綑綁卻無法呼吸,有人為了他人而忘了自己。但即使在最無力的時刻,仍然能從一個小小的選擇開始,打破困住自己的循環。改變或許艱難,但每一次的勇敢,都像丟下一顆石頭,能在關係裡激起新的漣漪。
孩子拒學,往往源自於焦慮與恐懼,而非單純叛逆或偷懶。面對孩子一次次退縮,家長可以先做到「三不三多」:不批判、不威脅、不緊迫盯人,多點好奇、多點輕鬆,並且多連結與鼓勵。看見孩子一點一滴的努力,適時肯定他的進步,有助於重新建立自信與行動力。若需要,也能結合專業協助,一起支持孩子走回生活軌道。
青少年階段,常因學業、人際與未來方向的迷惘,產生焦慮甚至憂鬱感。許多人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配不上肯定或成功。
透過暫停自我批評、學習以正向角度看待自己,有助於培養健康的自我價值感。
成長中的挫折與不安是正常的,允許不完美,才能在不確定中慢慢找到方向。
覺得情緒卡住、壓力過大時,有時可能是身體還沒找到出口。運動,特別是中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是幫助身體釋放壓力、完成「戰或逃反應」的重要方式。每天動一點,幫助情緒調節、找回平衡,讓身體先帶你走出困住的情緒。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身心失衡的狀態,常見於長期高壓下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副交感神經無法正常作用,導致身體難以放鬆與修復。即使休息也難以恢復,常被視為壓力與情緒累積的身體訊號。
容易出現此狀況的族群,常具有過度壓抑、忽略自我、過度配合他人等特質。
修復之道並非更努力,而是學會為自己踩煞車,透過日常有意識的休息與生活調整,重新與身體與心理建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