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一響,父母白養

短影音時代的教養新課題:如何在數位浪潮中站穩腳步

抖音等短影音平台透過刺激與爭議吸引流量,卻可能對青少年造成模仿危險行為與心理影響。
家長雖能限制孩子的使用時間,卻難以掌握其網路互動內容,導致無法及時防範網路詐騙或不當行為。
親子間以雙向溝通取代單方面規定,共同參與與分享建立信任,才能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

你平常會滑短影音嗎?

現在短影音市場當道,忙碌的日子裡,短影音似乎成了最容易取得的放鬆方式。

只要滑動手指,就能連續看上好幾個小時。對多數人來說,這樣的娛樂方式既方便又放鬆。

但是對發展中的孩子而言,模仿危險挑戰、情緒起伏變化,到親子爭執與網路成癮,短影音背後的問題正一一浮現。

這不只是孩子的挑戰,更是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

這次由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以及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秘書長周雅淳,從心理、教育與社會層面出發,探討短影音對孩子帶來的影響,思考父母該如何陪孩子學會在網路世界裡自我保護。

抖音造成的隱形危害

平常我們輕鬆滑過短影音,一部接著一部,看似娛樂無害,卻潛藏著對青少年的風險。因為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反應,只要能激起討論與互動,就能提高曝光率與觀看數,達到商業目的。這才是平台演算法的設計原則:「爭議」就能帶來流量。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注意到抖音等短影音的危害,是在 2018 年流行「Triple Jump Challenge」,這個挑戰的玩法是三個人要一起跳,旁邊兩個人卻會在「1、2、3」的口令後,突然踢倒中間的人。許多孩子覺得有趣,紛紛效仿。卻忽略了被踢倒的人,可能會因此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近年也出現更危險的挑戰,例如「Blackout Challenge」,參與者會將自己勒緊,比誰能撐得久。別的國家已經出現孩子因此喪命,家長也控告 TikTok 未盡風險管理之責。

有時候不只是孩子,大人自己也未必意識到其中的風險。2024年的「egg prank Challenge」,大人帶著小孩玩烘焙,說要敲蛋,卻把蛋敲在孩子額頭上。看似逗趣的舉動,其實這樣的玩笑,是在傷害孩子的信任,瑞典也對於做出這樣行為的父母開罰,認定這就是「家庭暴力」。

社群媒體上的有害內容,
正在把孩子教成一個,
沒有身體界限、
沒有道德界限、
沒有人際界限的人。

家長的焦慮與管教盲區

父母管理孩子使用網路的問題。多數家長能掌握的,是孩子上網的時間。確實,長時間滑短影音會影響發展中的大腦,使注意力越來越短暫。現在的孩子容易躁動,需要強烈的聲光刺激才能集中,也與短影音節奏有關。

家長們能對網路使用時間進行控管,卻難以防範孩子在網路上的行為內容與社交互動是否有害。更何況,孩子對科技的熟悉程度遠超過父母,再嚴密的監控機制,也常被輕易破解。

再加上孩子與家長對於網路使用的理解可能相距甚遠。曾有團體發現兒少性剝削與詐騙集團潛伏其中,利用遊戲聊天騙取裸照或進行勒索。家長可能平時向孩子提醒不要相信陌生人講的話,但孩子在遊戲中與網友相處數月,不覺得對方是「陌生人」,落入陷阱。

此外,孩子有時也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法,例如在網路上霸凌、恐嚇他人。或是被侵害、詐騙、被性剝削等。問題發生時,因為父母平時的角色是「監控者」,使得家長在最需要介入時,反而成為孩子最害怕面對的人。


推薦閱讀:不想上學、不寫功課?面對孩子的「抗拒」父母如何陪伴


建立親子對話橋樑

想想看,你記得你昨天和孩子閒聊的話題是什麼嗎?不是功課或家事,而是真正的閒聊。再想想看,你能說出孩子最好的三個朋友的名字或綽號嗎?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卻能揭示出親子之間互動的真實狀態。

讓孩子養成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關鍵不在於規定,而是「雙向討論」。網路使用遇上爭執時,父母與孩子因為太熟悉彼此,往往聽完對方說話,就帶著預設立場先行下結論。

若每個人都各自滑著手機,彼此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當家長不了解孩子的網路世界,自然難以建立信任。透過分享與交流,像是互相討論彼此在網路上看到的有趣內容,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在關注什麼,進而成為孩子願意分享、願意聽從建議的夥伴。

此外,父母也必須以身作則。若家長自己每天離不開手機,卻要求孩子只能用半小時,自然難以服眾。與其單方面設限,不如設計共同實踐的時間,例如每天抽出一個小時,全家人不使用手機,一起玩桌遊、看電影或隨意聊天,讓家庭生活重新出現互動與連結。

分享彼此的世界,
才能走進孩子的心。放下手機,一起聊聊天,
就是最好的陪伴。

共同守護孩子數位成長環境

從短影音開始,我們得以窺見許多關於網路使用、社群互動與隱私的延伸議題。這些問題並不只是個別家庭的責任,也不該只歸咎於家長或孩子。

事實上,平台在內容管理與風險控管上,必須承擔一部分責任。

科技的發展速度遠超過社會的適應能力,唯有透過社會各方的努力,才能打造出一個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的環境。

回到真實的世界,
我們才能感受到彼此的溫度。


蔡宇哲博士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一個研究睡眠、樂於分享知識的心理學家。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76|不只是娛樂!抖音陷阱與青少年心理危機ft.邱伊翎、周雅淳」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