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是真的存在,還是一種自以為的「成功者偏誤」呢?
你是直覺很準、在生活中會靠第六感來做決定的人嗎?
社群上常看到有人分享,覺得:「我的伴侶好像怪怪的。」但也說不出來哪裡怪,心裡就有一種不安,去檢查對方的手機或是訊息。
果然,是另一半劈腿了。
當下「我覺得怪怪的、有預感」,就是直覺在發揮作用。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直覺鍛鍊》,作者喬爾・皮爾森是專門研究直覺的科學家,探討大腦如何處理這些無意識的訊息,甚至有一套檢測直覺的科學方法。
究竟什麼情境下,我們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
真的有直覺嗎?
我們平常所說的直覺或第六感,很可能就是大腦捕捉到一些微小的線索,這些線索尚未進入意識,就被整合起來,推動我們去做出某個判斷。
就像是大腦偷偷地收集背景情報、比對過去經驗與眼前的資訊整合起來,推動我們去做出某個判斷。
有研究曾找上一位因為連續中風兩次,後腦勺的視覺皮質區完全損毀的「盲視」病人。視覺皮質區為負責產生視覺意識的腦區,需要該腦區正常運作,才有辦法感覺、意識到自己看到東西。
研究人員安排他行走一條放置許多障礙物的走廊,結果他竟然繞開所有障礙物,沒有撞到任何一個東西。後來研究發現,即使因為視覺皮質區損毀導致的失明,眼睛傳遞進來的視覺訊息,仍會進入其他腦區、進一步被處理。
也就是說,大腦會在無意識中接收並運算那些「障礙物在哪裡」的訊息,偷偷指揮他的身體。類似於直覺反應,在人類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利用一些隱藏資訊來行動。

如何判斷直覺是否正確?
書中作者提出一套檢查直覺是否正確的5大原則,分別為自我覺察、精通、衝動、低機率還有環境。
本篇以其中3項原則與大家分享,大家可以透過以下3個問題,幫自己判斷直覺是否可信。
1.我現在有沒有什麼情緒在作祟?
第一個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自我覺察。因為人的直覺會受到周圍情緒所影響。比方說,心情很激動、很焦慮或很憤怒的時候,這時候跑出來的是直覺是情緒失控。
最適合使用直覺的時機,是「微微偏正向」的狀態,不是完全放空,也不是非常 激動、開心、興奮,更不是非常難過或悲傷。
推薦閱讀:思緒混亂、心情不好?用寫日記整理情緒,用感知力看見自己
2.我要判斷的這件事,有沒有足夠的經驗與知識?
直覺在具備足夠經驗的領域才可靠。換句話說,你必須要「精通」,直覺才會有根據。因為直覺不是捷徑,它其實是「專業的副產品」。
舉例來說,比較資深的醫師,可能只要看一眼病人的膚色或走路的方式,就能直覺地知道這個病人哪裡出問題。但這不是超能力,而是多年累積的臨床經驗,讓他的大腦可以快速比對資料,做出判斷。
3.我現在要判斷的這個環境,是熟悉的環境嗎?
在比較熟悉、規律的環境中,直覺相較比較可靠。比方說每天通勤經過的道路,你能比較快感覺到似乎哪裡不對勁;但如果是在陌生、混亂的環境,直覺就容易出錯。
環境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它就像是一個「訓練場」。當我們刻意把自己放進一個可以提供回饋的環境裡時,直覺的進步就會比較快。就像我們學習開車,在駕訓班的訓練場,開久了以後會越開越熟悉,但是到了馬路上,感覺又不太一樣。
直覺也能訓練
除了篩選出可以使用直覺的時機外,我們也可以主動訓練直覺。書中作者提出了「直覺日記」的方法。每天刻意找一兩個小決定來練習,並且將細節記錄下來。
舉例來說,中午先憑直覺找一間餐廳吃飯,不參考 Google 評論。記錄自己為什麼想挑這一家?你的感覺是什麼?為什麼覺得這家比較好?是因為看起來比較乾淨嗎?還是人潮比較多?吃完以後再檢查自己直覺判斷下的正確程度。
隨著時間累積,慢慢會看見自己的直覺模式是什麼?在什麼情境底下直覺是準的?哪些情境底下直覺容易出包?
不需要額外花費太多的時間,只要把我們平常會進行的一些小決定,再加上一點你的覺察,然後得到自己的回饋,就能在生活當中不斷地獲得你的直覺練習。
讓直覺成為理性的好夥伴
直覺不是一時的靈光乍現,而是被反覆練習後所留下來的穩定智慧。
下一次如果你心裡突然有一個聲音出來的時候,不要急著去忽視它,也不要盲目地去跟隨它,先想想前文提及的三大問題。
更重要的是,直覺不是要用來取代你的理性,而是與理性搭配使用。有充足時間下,我們就可以用理性分析、判斷;但在某些特定狀況下,像是時間有限、訊息複雜時,直覺就會成為我們可靠的幫手。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直覺鍛鍊:腦科學家教你強化直覺判斷,打造高效率、低失誤的理想人生
作者:喬爾.皮爾森
出版社:天下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89|打造你的第六感!《直覺鍛鍊》成為更聰明的決策者」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