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一覺醒來,心裡驚呼「天啊!我怎麼會做這個夢?也太奇怪了吧!」
或者像是早已結束多年的大考,卻在夢中一次又一次重現那種考試的緊張氛圍。
這些夢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意義?我們是否能透過解夢,一窺潛意識的運作與內在世界的真相?
接下來要與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我們為何會做夢》,作者拉胡爾・詹迪爾是一位神經外科醫師,同時也是神經科學家、科普推廣者,還經營著自己的 Podcast 節目。
科學如何定義「夢」?
過往的夢境研究大多採用這樣的方式進行:研究者會在受試者熟睡時喚醒他們,然後問一句:「你剛剛有做夢嗎?」
這種方式在初期或許能取得一些有趣的資料,但隨著時間過去,受試者的回應變得更加模糊,例如「我好像有一個念頭閃過」或是「腦中出現過一個影像」。
研究顯示,人在睡眠中經歷的意識經驗,其實比我們原本認知的夢境還要更複雜。除了清晰具體、有劇情的夢之外,還可能出現一些模糊不清的主觀經驗。像是腦海中浮現一個沒有明確情節的念頭,或是只有一個靜態畫面閃過,這些都讓「夢」的定義變得更模糊、更難界定。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夢境其實充滿變異與不確定性。甚至有時看起來像是隨機組合,毫無邏輯可言。

為了釐清哪些經驗可以歸類為夢,部分研究者選擇排除這些模糊的內容。他們認為,若要稱作夢,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1.有生動的感官體驗:夢中會包含視覺、聲音、甚至是觸覺等,讓人感覺如同身歷其境。
2.具備連貫劇情:夢中的劇情多半會是連貫的,類似故事的結構,而不只是單一畫面或隨機片段。
3.包含情緒元素:夢境要伴隨情緒,如恐懼、喜悅、憤怒等,這些強烈的情緒。
推薦閱讀:作夢也能幫助事業?!Google的概念竟然也是夢到了~
夢境在傳達什麼?只有你懂
到底有沒有辦法「解夢」呢?
根據書中的觀點,答案是可以的。不過,夢的意義並不是由他人直接告訴你,而是必須自己傾聽內心的聲音。
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解開夢境背後的訊息;他人給出的解釋往往可能有誤。這也是現在常見的一種解夢方式:解夢者不再是直接告訴你夢的意義,而是透過引導,幫助你思考。
例如你夢到火車,與其說火車代表什麼,不如去思考「火車對你來說象徵著什麼?」
書裡面作者提出,如果要解夢必須考量兩個核心的意涵:情感面與視覺面。而這兩個面向,會彼此交織,共同構成夢境的完整內容。
1.情感面
情感面指的是夢中所展現出來的情緒的強度和內容。這些情緒往往比夢的劇情或具體符號更能反映內心的真實狀態。
舉例來說,你在夢中感受到的是憤怒、焦慮、內疚、悲傷,還是快樂?
除了辨識情緒的種類,更要注意這些情緒的強度。因為有時候一個夢可能同時出現多種情緒,而最強烈的那一種,通常是夢的核心意涵。
2.視覺面
夢境中的場景、事件或對話,往往並非表面所見,而是一種象徵式的表現。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即將接受重大心臟手術的病人,在夢中夢見一大塊牛肉,與家人討論該如何切割與保存。這個夢看似與手術無關,實際上卻反映了病人對手術過程中身體將被切割的焦慮。
這些象徵性的畫面,不是直接敘述現實,而是透過抽象的方式,揭示內心的情緒與擔憂。

夢的價值,存在於你的詮釋
對多數人來說,解夢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至於所解釋的夢是否反映了夢境的真正意涵,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
夢境的詮釋,是一種主觀的選擇。如果你選擇相信某個解釋,這個詮釋能讓你更靠近內心、更感到安心,那麼對你來說,那麼它就是有價值的。
所以,下次當你再做一個奇怪的夢,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
- 這個夢喚起了我什麼樣的情緒?
- 這些畫面可能象徵了什麼?
夢就像是大腦偷偷寫給我們的一封信,雖然筆跡潦草、語意模糊,但如果我們願意慢慢讀懂它,或許會發現其中藏著關於自己的重要訊息。
夢境也許並不是預言,更不是謎語。它可能只是一種方式,讓我們更貼近、更理解自己。
推薦閱讀:在夢裡療癒自己:從情緒釋放到創傷復原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我們為何會做夢:睡夢中的大腦如何激發創造力,以及更好地改善清醒時的生活
作者:拉胡爾.詹迪爾
出版社:悅知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節目名稱 ep.62|做惡夢也有好處?解夢開啟內心之門《我們為何會作夢》」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