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被貼標籤也可以有好處

文/蔡宇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李盈儀

 你聽過「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這句話嗎?許多人認為學琴的小孩就是品學兼優;相反的,愛玩的小孩就是不會念書的壞學生。這就好像把別人貼上標籤、做分類一樣,用來快速判斷並認識他人。這不一定是件好事,當我們對某人產生特定的看法後,就像在他身上貼了標籤,他所有言行舉止看來都越來越符合那個標籤的特質──這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

史丹福大學的羅森漢教授曾經進行著名的「假病人實驗」。他找來八個人假扮病人,分別是學生、三位心理學家、小兒科醫生、精神病學家、畫家與家庭主婦。這八個假病人都跟精神科醫生謊稱自己有嚴重的幻聽症狀,除此之外,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正常。

結果有七個人被醫生診斷為躁鬱症,被送進醫院。在醫院中,這些假病人的行為都很正常,也不再假裝有幻聽症狀及其他不正常的行為舉止,卻沒有一個假病人被醫護人員識破。因為這些假病人已經被貼上「精神病患者」的標籤,所以當假病人要求出院時,醫護人員都認為這些病人的症狀發作或變嚴重了,不但不准他們出院,還要求繼續接受治療。

這個研究顯示出「標籤效應」帶來的影響:人一旦被貼上某類標籤,別人就會依照標籤的分類來看待他,而且很難改變這種刻板印象。此外,這也會影響被貼標籤的人,當人被貼上某種標籤,如壞小孩或好學生時,他對自己的看法也會受到影響,表現出來的行為不知不覺就越來越符合被貼的標籤形象。

就像學生要是成績不好,就容易被貼上「不聰明」的標籤,掩蓋住其他的優點。因此,無論這個學生表現出什麼行為,周遭的人都會認為他不夠聰明,逐漸的,他對自己的看法就會受到標籤影響,認為自己真的不聰明、沒有能力。

「標籤效應」只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嗎?也不一定,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提高自己的信心。例如當我們做出助人的行為時,就為自己貼上「熱心助人」的標籤;學業成績表現不錯時,就為自己貼上「聰明努力」的標籤。當我們為自己貼上標籤後,就會逐漸做出符合標籤的言行舉止,變得越來越好。

因此,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被人貼上較不好的標籤時,記得不要受到影響,要相信自己可以突破這些困境,為自己貼上正向的標籤,更要相信只要夠努力就可以變好,慢慢就會讓別人看見自己好的一面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