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Happines Cheerful Perforated Paper Smiley Face

別叫憂鬱的人要快樂一點,會有反效果

許多人會對憂鬱症有不適當的理解,在遇到親友有這方面的困擾時,常會以自身經驗去提供建議,會講一些像是:「就多想一點快樂的事啊」、「那些不好的事就不要想就好了」、「就像我一樣不期不待就不會有傷害啊」… 這一類的話。或許這些人都是好意,也希望可以對憂鬱症的親友提供一些有用的協助,但很糟糕的是:這樣的建議可能會有反效果哦!他們聽了會倍感壓力,因而變得更憂鬱了。

人常會以自己的經驗與立場來提供建議,但忽略了他人的思維模式與感受跟自己是不一樣的,因此自以為是好的建議在他人耳中聽來就是會產生反效果,憂鬱症的患者更是如此,聽了一些要求正向、快樂的話與後反而更憂鬱了,有個研究支持這樣的看法

研究者邀請了112位參與者進行研究,這些人都有某種程度的憂鬱,其中18位已被診斷有重度憂鬱症。這些人需要每天紀錄憂鬱程度與感受到社會期望的情形,連續紀錄30天左右。每天都會在晚上七點時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裡頭有今日問卷的超連結,參與者必須在隔天凌晨三點前完成回覆,大部分人都在晚上九點多時就完成回覆。

憂鬱程度評估共有11個題目,內容皆為臨床診斷的項目,例如:「今天你感到悲傷的程度有多少」、「昨晚你是否有難以入眠的情形」。社會期望的評估是透過五個問題,例如:「今天有人希望我不要感到憂鬱或焦慮」、「今天有人對我的憂鬱或焦慮情況表示不認同」…等。每一題都以七點量表來表達程度高低,1代表不存在,7代表很嚴重。

綜合了所有人多天的紀錄後再加以分析,結果發現:

社會期望的程度可以預測隔天的憂鬱程度以及所有憂鬱症的症狀,換句話說,只要今天聽到有人建議要樂觀一點、不要想太多的話,明天就會變得比較憂鬱,症狀也會變得較嚴重,相反地如果社會期望較低的話,憂鬱程度也就會較低。這是因為聽多了他人希望自己別憂鬱,這就構成一個壓力,而這壓力又讓人更加憂鬱了。

所以啊,可別自以為聰明的看到親友憂鬱就想提出建議方法,更不要說些「就是過太好才會憂鬱」之類的話語,這都會讓情況變更糟的。感覺說什麼話都很容易出錯,但又很想要幫助對方那可以做些什麼呢?底下提供幾點原則讓大家參考:


一、他們需要的是陪伴與傾聽,而不是不適切的建議

就像研究結果所述,減少了社會期許的壓力才有助於憂鬱的情緒與症狀。對憂鬱者的幫助,只要多點聆聽而不需要給意見,盡量讓他們訴說,只要聽跟陪伴就有很大的幫助。

二、讓他們外出活動,不要都只關在家裡。

多數憂鬱者會處於一種低動機、什麼都不想做的狀態,但都待在家裡又很容易會胡思亂想與鑽牛角尖,因此若是能夠讓他們外出,就能有效轉換情緒。去那裡都可以,有研究發現單純到郊外走走就可以降低胡思亂想的情況,別讓他們一直關在家裡就對了。

三、建議找專業者協助。

很多人有心理或情緒上的困擾都不敢找專業人員求助,其實這就很像感冒一樣,身體生病了大家都會願意看醫生,但心理生病了也一樣啊。讓受過訓練的心理專業人員提供協助,可以系統性又有效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Dejonckheere E, Bastian B, Fried EI, Murphy SC, Kuppens P. Perceiving social pressure not to feel negative predicts depressive symptoms in daily life. Depress Anxiety. 2017 Sep;34(9):836-844. DOI: 10.1002/da.22653. Epub 2017 May 12. PMID: 28499066.
  2. Gregory N. Bratman, J. Paul Hamilton, Kevin S. Hahn, Gretchen C. Daily, and James J. Gross. Nature experience reduces rumination and subgenual prefrontal cortex acti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June;112 (28) 8567-8572. DOI: :10.1073/pnas.1510459112


延伸閱讀/泛科學-到郊外走走,讓大腦不亂想
延伸閱讀/《離開病房之後?》難以察覺的憂鬱症狀
延伸閱讀/狂躁與憂鬱交織:談睡眠與躁鬱症

推薦收聽/如果我們能溫柔的對待內在,才能溫柔的對待外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