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東吳哲學三年級 吳青璇 審閱| 蕭立瀛臨床心理師
精神疾病是患者生命中的重大課題,同樣的也是身為患者身邊陪伴者的考驗與學習,陪伴者究竟能夠做到些甚麼?可以多做些甚麼?避免去做些甚麼?有甚麼樣的資源可以去幫助身邊被身心問題困擾的人們呢?
這篇文主要的撰寫對象是身邊無論是朋友、家人還是伴侶有相對輕微(未達入住急性病房程度)精神困擾的人,自己身為陪伴者對於可尋求的資源、介入程度與生活陪伴的簡易指引,當然這些並非絕對,也依每個人的狀況需要有所調整,不是絕對的定律與準則呦!
◎
這篇文章會依照,出現身心困擾或對於狀況感到不明時可以尋求的專業協助,而有哪些專業可以陪伴著患者一起解決問題,那些專業又在哪些部分提供幫助;然後是可供患者使用的資源,如果陪伴者也知道資源使用就更可以齊心協力與疾病相處;接著是生活陪伴方式,怎麼說話、能夠多做甚麼生活上的小幫助等等;最後是身為陪伴者自己也需要注意的生活平衡,雖然陪伴很重要,但自己也需要注意自身的體力與健康,才能長長久久的一起生活下去。
而這篇文分上下兩篇,此篇文章是上篇,主要會針對可找尋的專業協助、其相關介紹與資源等等;而下篇則是針對日常生活陪伴與陪伴者的生活平衡做書寫。
使用方式可以自由依照自己想要尋找的內容跳著看,也可以完整的閱覽,先謝謝您的閱讀:)
◎
與專業相隨—與心理精神專業共同努力
一、看診與用藥
(一) 甚麼時候需要看醫生?
在生活中總是會有情緒不好、食慾不振、偶而失眠、小酌怡情或澆愁的時候,但是當發現排除生理因素後的行為或是狀態開始影響到生活時(例如:一直持續的情緒低落到沒辦法起床上班上課、一直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喝酒的量,甚至買酒買到影響日常開銷….),覺得似乎有甚麼地方怪怪的、不確定發生甚麼事,又或是覺得自己可能需要專業的幫忙,那麼就可以考慮預約身心精神科的門診!由醫生一起幫忙解決問題。
(二) 在哪裡看醫生?
可以在各層級有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的醫院以及身心精神科診所預約掛號,如果是初診通常會需要比較多的時間洽談與評估身心狀況,建議可以先預約掛號時間才不用到場等候太久。
(三) 看醫生我可以一起進診間嗎?
看醫生是一件隱私的事,特別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些傷口袒露出來,所以還是需要以患者的同意為主。
如果他同意,那麼他一定十分相信你,一起進入診間說不定還能使他感到安心;相反的,如果他拒絕了,那並不是因為你不好,可能因為擔心你會擔心或是種種的考量,一起留給他一個更加安心看診的隱私空間吧!
(四) 吃藥要做甚麼?是不是吃藥不好?
吃藥是用來輔助患者減輕症狀干擾的工具,例如:憂鬱症的人可能是因為缺乏血清素,所以吃的藥會是幫忙提高血清素的濃度,讓患者的情緒不致於過度低落,可以達成基礎的生活水準。其實就與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注射胰島素一樣,都是輔助生活的幫手。
精神科用藥最常見的就是它的副作用,在剛開始時可能需要一段適應期,每種藥依每個人的體質可能出現程度不一的副作用,也可能不會有副作用。當副作用太不舒服的時候,也盡量不要貿然斷藥,回去找尋醫生調整用藥是一個比較好些的做法,找到能與藥物共同輔助生活最舒服的方式。
好不好端看每個人對於藥物的看法,而醫生的工作就是治療疾病、藥物與副作用居間協調的擺渡人,延伸閱讀可以參考這篇:蔡長哲/抗精神病藥物的善與惡——治療 vs. 副作用的天秤兩端。
二、心理師晤談/諮商資源使用
(一) 晤談要做甚麼?由誰來做?
晤談是一個釐清自己的過程,不論是討論症狀的成因、過去經驗、現在環境壓力等等對自己的影響;又或是自己有困難與問題卡住了,思緒一團亂。這些都可以找尋心理師的幫忙。
整個晤談會以「他」為中心,由心理師用比較清晰架構的方式,來幫忙他找尋與釐清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症狀、症狀有甚麼樣的意義、怎麼跟症狀共存…等等。
小知識補充:台灣沒有心理醫生,只有精神科醫生以及諮商/臨床心理師兩者。精神科醫生是由醫學系七年畢業;而心理師則是臨床/諮商心理碩士班加上實習畢業,然後國考特考及格才能當上的呦。
(二) 在哪裡有心理師可以做治療?
在醫院的話,會有臨床心理師可以做治療;在校學生,若是中小學,會在輔導室配有心理師的資源;大學生則會在各校有諮商中心可供學生利用;政府則會設置心理衛生中心,裡面也同樣有心理師;而前述三者外,還有心理治療所可供選擇。
(三) 重要的人去晤談/諮商,我可以跟進去嗎?
晤談是更加私密的事,原則上並不方便讓人進去治療室中,與看醫生一樣,交給他一個安心的空間釐清自己吧!
(四) 找醫生與心理師,該選哪一個?
醫師的作用就像是上述所說的,負責使用藥物減緩一些太過於影響生活的症狀;心理師則是幫忙用談話的方式,整理發生了甚麼事、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因此這個選擇端看每個人的需求與習慣,可以依照這些專業者的方向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可以只選醫生、可以只晤談、更可以兩者同時並進。
資源使用推薦與整理
一、小鬱亂入
小鬱亂入是個專針對憂鬱症科普的網站(也有粉專),一來因為現行憂鬱症比例在精神疾病中並不低、二來其中整理的資源也都非常清楚,包含各精神專科、心理衛生中心、心理治療所等等,所以非常推薦給大家。
二、各地區心理衛生中心
政府在各社區都設有心理衛生中心,其中都會配置心理師的資源,以比較優惠的價格服務民眾,如果去看醫生持有醫生所開的轉介單,能夠以比平常更加優惠的價格諮商。這裡拿台北市地區的衛生中心價格舉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於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商價格,諮商半個小時是250元,若是持有轉介單的人則是只需要負擔50元,是一個很不錯的資源。
三、精神科門診
精神科的門診由精神科醫師看診,提供有需要的人們評估、診斷、開藥與轉介(例如轉診到更大的醫院有更多資源評估、介紹心理師來做心理治療),精神科同樣有醫療分級,如果到越大型的醫療院所就會越貴,建議如果想要評估狀況可以由家附近的精神科/身心科診所開始,而因為初診需要多點的時間了解狀況,也建議提前電話預約避免向隅呦!有的診所以及醫院會有心理師的心理治療服務,則可以多詢問醫師。而醫院臨床心理師資源:會分有無健保給付,有健保給付較便宜,然而等候時間可能很長、無健保給付可能較快排到,但相對價格較高。
另外一提,兒童相關的精神疾病則是能夠使用兒童心智科或是兒童復健科的資源。
四、各大專院校諮商中心
現在於各大專院校內都會設有諮商中心,諮商中心由學校提供心理師的資源供每個有該學校學籍的學生做使用,如果是學生而且經濟不充裕的情況下,免費的學校諮商資源萬分划算推薦。
五、中小學校內輔導室
各級中小學內則設有輔導室,內部依照校內的班級數而設有專任或兼任輔導老師,也會配置專業的心理師或是社工師能夠初步評估或進一步轉介。這裡拿台北市做舉例,台北市中小學校內輔導資源。
六、各地諮商治療所
除了在醫院內、學校內之外,還有另外在民間執業的心理治療所也是一個選擇,心理治療所內由多位臨床/諮商心理師所組成,可以與治療所討論自身想處理的問題,去配置適合自己需求的心理師,有比較多選擇與彈性。通常治療所會是自費居多,價格通常高一些,但部分治療所則有公益專案或是能夠因為個案經濟困難討論價格,如果真的有需求,還是可以勇於求助呦!
七、需要人談談時,可使用的救急電話
(一)1995,為24小時的生命線
(二)1925,為24小時衛服部安心專線
(三)1980,張老師專線,張老師專線依照服務地點不同也有不同的輔導時間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