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現在有個人走過來和你聊天,短短20分鐘後,你竟然從原本反對某個政見,轉變為贊同。
你覺得這有可能嗎?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書名叫做《如何讓人改變想法》,作者大衛・麥瑞尼是一位專門撰寫科普類作品的美國作家。
他發現,美國有一個實驗室聲稱,他們只需要一次深度訪談,就能讓十分之一的受訪者改變原本的想法。這個現象引發他的好奇,也成為這本書的起點: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與立場?
真相只有一個?
如果要我們說服別人,無論是什麼議題,許多爭執點都會在於:「到底誰的答案才是真的」。
但問題是,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

這是社群上曾瘋傳的一張圖,你看到的洋裝是藍色加黑色,還是白色加金色的呢?
透過知覺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原來之所以會有不同顏色的判斷,是因為不同人在看同一張照片的時候,對照片裡的光照以及光源的解讀,大腦會自動根據個人先前所擁有經驗跟知識,自動推斷出不同的理解。
本書以知覺實驗的方法為例子,告訴我們真相不只一個,而是和每個人的經驗息息相關。即使面對相同的證據,不同的人也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
當我們理解每個人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真相後,就會意識到「真理越辯越明」其實是遙不可及的。

立場先決,讓對話變困難
既然每個人對「真相」的感知都受到自身經驗與背景的影響,那麼在討論議題時,意見相佐也就變得無可避免。
但除了這些差異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會影響我們對他人觀點的接受程度,那就是「分類」。
所謂「分類」在社群媒體上特別明顯,有人發表意見時,底下常見的回應不是針對內容,而是對人先貼上標籤,例如「他本來就是某一派的」、「他支持某政黨」。
一旦對方被視為「他群」,我們就不太容易真正聽進他的觀點,反之則較容易認同。
這種傾向雖然是人類的自然反應,但在一個知識高度發展的社會中,卻容易成為阻礙理性對話的障礙。
如果我們總是根據立場貼標籤來判斷對錯,便難以真正就事論事,從而錯失理解議題的完整面向。

有效說服他人的兩種途徑
要真正達成有效的溝通與說服,其實並不容易。在心理學中,有一套非常經典的說服理論:「推敲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該理論指出,我們可以透過「中央途徑」與「邊緣途徑」,這兩種不同的途徑來影響他人。
1.中央途徑
中央途徑是較為直接的方式,強調邏輯推理、科學證據與理性分析。當受眾動機強烈,對議題已有興趣並願意深入思考時,中央途徑的說服力最為有效。
書中提到了刮鬍刀的廣告研究,如果廣告是強調中央途徑,內容可能著重產品功能與效能,例如防滑握把、特殊刀片設計,以及明確數據顯示刮鬍效果優於其他品牌。
這種方式適合已經有購買意圖、使用頻率高的消費者,他們會認真比較產品規格與CP值,這時候理性資訊就能真正發揮影響力。
2.邊緣途徑
相比之下,邊緣途徑則偏向感性操作,並不強調證據,而是依賴情感觸發與外部吸引力。
同樣以刮鬍刀為例,若廣告找來當紅明星代言,或是將產品拍得如夢似幻,觀眾可能會因為喜歡代言人或被美感吸引而購買,這種就是典型的邊緣途徑。
邊緣途徑適用於動機較弱的群體,例如偶爾才會用刮鬍刀的消費者,或是對產品沒有強烈興趣、也不願花時間比較的潛在客戶。
在政治行銷中,也能看到這種策略的應用:死忠支持者屬於動機強,適合使用中央途徑;而中間選民或尚未認識候選人的民眾,則較適合以情感路線訴求。
針對不同狀況選擇適合的說服策略,才能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
推薦閱讀:《誤信》我們不是被陰謀論說服,而是被安撫
說服從理解開始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例子:只要一次20分鐘的深度訪談,就能改變他人的立場,是如何做到的?
促成改變的關鍵,並非靠著強而有力的證據,也不是靠情緒操弄,而是來自於關係的建立。
當訪談者在短時間內與對方產生情感連結、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邊緣途徑」就有機會能降低防備心。而彼此信任建立後,便有機會能逐步引導對方進入「中央途徑」思考,進行更深層的理性對話與觀點交換。
換句話說,說服從來不是一場誰說得比較有道理的比賽,而是一段從傾聽與同理開始的旅程。愈能理解他人為何選擇某種觀點,也就愈有機會找到連結與轉變的空間。
如果我們在日常對話中,能試著放下標籤、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就更可能讓社會少一點對立,多一點理解。
推薦閱讀:《善意溝通》讓對話成為連結,而不是距離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
作者:大衛.麥瑞尼
出版社:天下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節目名稱 ep.19|《如何讓人改變想法》20分鐘深度訪談就改變投票意願?!」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