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站在壯麗的山峰之巔,凝視無邊無際的星空,或被一首動人的樂曲深深打動時,你是否曾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與敬畏?
這種被心理學家稱為「敬畏」的情緒,遠不只是一瞬間的感動,而是能徹底改變我們思考方式、重塑人生價值觀的強大內在力量。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敬畏》。作者達契爾‧克特納是加州伯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也是電影《腦筋急轉彎》的心理學專家顧問。
敬畏是什麼感覺?
書中提出對於「敬畏」的操作性定義:人們面對某種超越現有理解或認知的情境與事物時,心中湧現的一種感受。
就像經歷了某種非凡體驗,讓人忍不住驚嘆「哇!」的那種戰栗感。
當我們感受到敬畏之情時,大腦中與過度自我相關的腦區會平靜下來。過度自我與自我批評、焦慮、憂鬱等情緒有關,讓人把一切事情都過度歸因於自己,產生「我不夠好」的想法。
此外,感受到敬畏能讓世界走向大同。一項研究讓參與者先產生敬畏情緒,因為當時剛經歷完日本海嘯,研究人員邀請受試者折紙鶴,送給海嘯的災民。研究發現,如果感受到敬畏情緒,他們會願意花比較多的時間去折紙鶴。
簡單來說,敬畏讓我們縮小自我,把眼光從個人轉向整體,無論是對群體、社會、甚至整個世界,我們都更願意去理解、分享與奉獻。

哪些情境會讓人產生敬畏之心?
作者提到,總共有八種情境會讓人產生敬畏之情,以下分享其中兩種特別有趣、引人共鳴的敬畏情境:
1. 他人的勇氣、善良、堅強,或克服困境
有時候,我們聽到別人的某些行為,讓人不只是佩服,而是深深動容。其中一種就是來自善行或道德的舉動。
之前有一位陳樹菊女士,她是台東的一個菜販,多年來默默捐款幫助弱勢,還因此在2010年被《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當我們感受到她的善行時,就會產生那種「哇!」的敬畏感。
有項研究邀請一群白人大學生觀看影片,內容是關於某人展現道德勇氣的行為,讓這些大學生產生敬畏的情感。之後,研究人員請他們填寫問卷,詢問他們願意捐多少錢給支持黑人學院的聯合基金。在這群受試者中,有一部分本身對黑人存有偏見。
結果發現,當受試者被提醒人性中的善良一面、產生敬畏感時,會削弱原本的偏見。這些原本對黑人存有歧視態度的學生,不但願意捐款,而且捐得更多。這說明,敬畏感能讓人變得更包容、更和平,也有助於縮小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促進世界大同。
2.群眾的集體活動
在群眾的集體活動中,我們經常能感受到一種同步的敬畏感。像是參加遊行、大型儀式或選舉集會,這些場合讓人自然進入團體節奏中。
國際棒球賽事也常出現類似場景,觀眾為同一支球隊加油、做波浪舞,情緒隨著比賽起伏同步擺動。這類群體中的同步行為,不僅帶來情感共鳴,也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有項研究在體育場進行實驗,讓一組參與者同步起步行走,另一組自由行走。結果發現,同步行走的那組人,在之後的合作任務中表現更好、人際距離也更親近。他們更願意與他人接近,也傾向與更多人組隊,不會偷懶,展現出更強的團隊精神。
這也是為什麼企業常安排集體活動,藉由同步行為強化團隊凝聚力。同步行動帶來的不只是整齊,更是深層的人際連結與敬畏的感動。

任何情緒都需要找到平衡點
儘管敬畏和群體同步能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例如促進合作、提升團隊凝聚力,但這份力量也可能走向另一種極端。
某些情況下,當群體情緒過於高漲時,反而可能讓人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某些政治集會,在情緒失控時,群體的激情可能就會演變為失控的衝突與暴力。
此外,高度的同步性雖能強化向心力,卻也可能讓不同的聲音變得難以被聽見,壓抑創造力與多元觀點。當所有人都追求一致,思考也容易趨於單一,反而阻礙了創新的火花。
這些現象提醒我們,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與它共處、如何引導它前行。唯有在理解與覺察之中,我們才能讓這股力量不只是動人心弦,更是成為改變與共融的契機。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作者: 達契爾‧克特納
出版社:知田出版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41|哇嗚!《敬畏》之情使人團結,促進大同」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