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新聞和資訊。
在閱讀的時候,你是期待看到的是真相,還是更想看到讓我們覺得安全或快樂的消息呢?
如果有一條新聞是假的,但它能讓你心情好,促進社會穩定,你會願意接受它嗎?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部有趣的小說,名叫 《真人真事改編部》,作者筆名是理想很遠,曾獲得2023年百萬小說創作大賞,出版社是台灣角川。
故事簡介
故事主角陳方圓,是一個對文學充滿熱情的人。他夢想成為作家,倚賴寫作維生。然而,理想與現實並不一致。為了生計,他白天必須在餐廳打工,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某天,有位主編注意到了陳方圓,邀請他加入一個神秘部門。這個部門同樣與寫作有關,但他們的工作是改編真實事件。當社會上發生某些「不太理想」的事件時,上層會指派這個部門進行「加工」,將事件調整成一個更能被大眾接受的版本。
一開始,陳方圓對這樣的工作感到抗拒,認為不能隨意改動事實。但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妥協,慢慢接受了這樣的工作方式。從最初堅持真相,隨波逐流,最後變成「真相無所謂,可以稍微做調整」。

修改過的真相可以被接受嗎?
書中的第一個案件,是一場跳樓事件。
當時社會擔心,一窩蜂的報導會引發更多有壓力的人模仿跟進。這起事件背後,牽涉的不只是個人壓力,還有整個教育體制、家庭期望,以及社會對年輕人的無形迫害,問題遠比表面看到的複雜。
一開始,主角陳方圓認為,真相是無法妥協的。他相信,唯有揭開真相,社會才會反思並開始改變。
然而,主管對他說:「真相固然重要,但不是每個人都承受得起。揭露太多真相,有時只會讓人感到害怕與絕望。如果能稍微包裝一下,讓大家更容易接受,反而可能帶來正向的影響。」
於是原本直指結構性問題的跳樓事件,被重新詮釋成「一時的迷失」,聚焦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上,避開了教育制度、家庭壓力這些難以處理的真實背景。
事實上,真相與改編,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遇到類似的情境。比如在國際新聞中,戰爭的某些真實細節可能被有意忽略,像是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故意延後公布真實的傷亡數字,因為擔心過高的數字會引發民眾恐慌。他的做法,或許維持了士氣,卻也是一種改編。
從一個角度來看,適度修飾能夠凝聚人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可能讓我們逐漸失去對現實本質的感知力。包裝真相,也許一開始是出於保護的好意,但最終可能失去面對問題的勇氣。

從堅持「公平正義」到學會「善意謊言」
社會上的每個人,小時候或許都曾是非常堅持正義的人。但隨著成長,隨著社會化的過程,我們的堅持也可能被一點一點地改變。
就像一開始,陳方圓認為必須完整呈現真相。然而主管與同事們給了他微妙的心理壓力。對他說:「你也不希望受害者家屬因為事件曝光而再次受傷吧?」讓陳方圓開始動搖。另一個觀點則是:「透過適度改編,讓大家更重視心理健康,或許能真正幫助更多人。」
這個改變過程,心理學中「認知失調」現象悄悄出現。認知失調指的是,當行為與信念產生衝突時,內心會感到不舒服。為了減輕這種不適,我們往往會改變信念,因為行為已經發生,無法撤回。
認知失調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比方說,減肥期間,面對朋友的生日蛋糕,為了不掃興,先說服自己吃一點沒關係,告訴自己「之後再運動就好」。或是在工作中,明明希望把資料做得很仔細,但為了趕上截止日期,不得不快速完成,並安慰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
回到故事面,主角陳方圓,剛開始非常抗拒,可是後來就慢慢的接受,而且會慢慢的說服自己。而這個歷程,也反映了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面對的情況。
推薦閱讀:溫柔地感受內在,擁抱真實的自己
可以改編故事,也可以改變自己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情節本身,更是對某些現象的思考。有些現象,並非個人力量可以改變,要不要去理解,取決於我們自己。
主角陳方圓的掙扎,其實也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選擇。我們是要堅持自己的信念,還是順應潮流?這個答案沒有對錯,也只有自己能回答。
從他在生活壓力下加入部門,到從堅持真相慢慢走向妥協,這樣的過程其實並不陌生。生活中,外在環境與內在需求的拉扯,會悄悄改變我們的選擇。了解自己,才能在面對類似情境時,為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
真相或許會帶來傷痛,但也正是成長、療癒與改變的開始。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真人真事改編部
作者: 理想很遠
出版社:台灣角川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55|殘酷真相或美好假象,你選那一個《真人真事改編部》」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