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零元回春術

《正念之身》:改變思維也能慢老

不是年齡限制了我們,只是習慣這樣看待自己。
焦慮與糾結,往往來自對「正確選擇」的執著。
當我們開始細緻觀察、不急著評價,身體與行為也會慢慢鬆動。
正念,讓身體與心態重新對齊。

你是否曾經想過,只要改變觀點和心態,就能改變你對世界的反應,甚至對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今天要介紹的書《正念之身》,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艾倫·蘭格博士。本書所談的「正念」,和一般人熟知的正念呼吸或正念行走不同,它強調的是一種更廣義、更概念性的狀態。

書中指出,正念包含兩個核心要素:第一,是主動去覺察生各種細微的可能性;第二,是保持不評價的態度

接下來,透過書中三個重要觀點,帶你認識正念如何影響身體與行為的運作。

觀點一:心不老,人不老

1979年,蘭格博士邀請一群年長男性參與實驗,讓他們住進一棟仿造1950年代環境的房子。

這裡的裝潢、電視、音樂、報紙、電影,甚至談話內容,全都回到二十年前的模樣。更重要的是,參與者被鼓勵用「二十年前的自己」來生活,談話、行動、思考。

結果發現他們的記憶力、聽力、手部握力都明顯改善,有些人的關節炎症狀也減輕了。

許多人認為年齡與身體狀態是無法改變的限制,但只要我們保持積極且不受限的心態依然可以充滿活力,做出看似不符合年齡的事情。

如果你常對自己說「我老了、記性差、做不到」,這些負面標籤也可能會在無意中影響你的行為。

因為心態不只是心理層面的改變,它會真實地影響我們的身體運作。

當標籤或框架對你造成負面影響時,你可以自己撕掉。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身體和行為也會隨之改變。

身體老化無法避免,但只要保持積極且不變的心態,依然可以充滿活力,做出看似不符合年齡的事情。

觀點二:不糾結於「做出正確的選擇」

現代社會中,我們會面臨各種決擇,從工作、家庭到瑣碎的小事都可能讓人感到焦慮。例如,你可能在糾結該不該換手機,該選哪個牌子、多大的容量才最好。

這些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後往往反映出我們內心對「正確決定」的執著。我們可以試著擁抱不確定性,學習接受不同的觀點與解釋,不急著判斷對錯

而且,與其不斷追求完美的選擇,不如試著將已經做出的選擇變得更好。

例如:當你已經買了手機,就不要再反覆懷疑自己是否選錯。轉而去發掘它的優點,學習使用手機新的功能,讓這個選擇真正發揮價值,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我們學習跟成長的機會。

這樣的態度不只適用於購物,也適用於人生各種選擇。我們不必急著給每一個決定貼上「好」或「不好」的標籤,而是可以問自己:現在我能做些什麼,讓這個選擇對我來說更有意義?

當我們不再糾結於做出「對」的決定,而是將重心放在當下的行動上,便能從每一次選擇中創造出更好的結果,也更自在地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

不要糾結於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而是要讓你做出來的選擇,變成是正確的。

觀點三:日常裡能「見微知著」

第三個觀念,更接近正念的核心:學會細緻地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變化與差異,也就是關注「變異性」。當我們能夠注意到事物在不同情境下的細微變化,就有機會看得更清楚、更深入,而不被表象誤導。

舉個例子,長輩常說:「我老了,記憶力變差了,常常忘東忘西。」一來,先給自己貼上「年老=沒用」的負面標籤;二來,是沒有深入去觀察到自己注意力變差的變異。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自己並不是每次都忘記鎖門或買東西,多數時候其實記得。只是偶爾幾次的失誤被放大,讓人誤以為自己記憶變差。而進一步去檢視那些「忘記」的時候,才發現是在心情緊張、注意力分散或同時處理太多事情時才出現。

這說明,問題不在記憶本身,而在於當下的狀態。如果能夠放慢腳步、專注當下,這些情況就會大幅減少。透過這樣的觀察與理解,我們不僅能修正對自己的誤解,也能帶給自己更多控制感。


推薦閱讀:《記憶決定你是誰》突然想不起來,是正常的!


心轉,也能讓時光逆行

改變不一定來自劇烈的行動,有時候,只是觀點和心態的微調,就足以影響我們的行為與身體狀態。

當我們學會細緻地觀察、接納不確定,並不急著評價,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更穩定的心理節奏與內在調節力。

正念不只是思考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影響身體與行為運作的實踐。它幫助我們減少自我設限、看清問題本質,也讓我們在面對變化與壓力時,擁有更多彈性與空間。

練習正念,讓我們更有力量,去回應每一個正在發生的當下。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正念之身 書封

正念之身:覺察當下,活出健康

作者:艾倫.蘭格

出版社:天下文化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讀心書 ep.51|《正念之身》心態塑造你的健康與活力,讓時光逆行」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讀心書 / YOUTUBE影片版

哇賽心理學LOGO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