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的我們,常常會焦慮:是不是該讓孩子補英文、學 AI、報名各種才藝?如果沒有安排好,是不是就會輸在起跑點?
其實,比起技術或知識,更關鍵的是培養孩子內在的心理素質──不怕挑戰、不畏未來。
由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與 F 學院創辦人王永福(福哥),共同分享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走得更遠、站得更穩,即使跌倒,也能勇敢再站起來。
教養不會馬上有成果
我們平常在工作上所做的決策,短則一兩個月,長則一兩年,就能清楚看到結果,對與錯一目了然。
然而,教養並不是這樣的模式。父母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努力,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才會逐漸看見成果。
所以,因為缺乏短期明顯的指標,許多父母會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於是容易把焦點放在最容易看到的東西—成績,錯把成績當作唯一的目標。
但若只看短期,就可能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面對人生挑戰的能力,而不只是漂亮的分數。要求孩子「只要讀書就好,其他活動都不用參加」,這或許能換來 20 歲時亮眼的成績,但卻不一定對 30 歲的生活有幫助。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不斷思考,教養真正的目的是什麼?是成績還是成就?或是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如何幫孩子從小養成自律
在教養過程中,無論是面對孩子或面對自己,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自律並不只是功課好或成績優異,而是能辨識「自己該做的事情是什麼」,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完成。
然而,自律並不是要孩子像機器人一樣,每件事都百分之百自動自發。孩子能夠管理生活中的小事,便能逐漸建立對時間與生活的掌控感,進而追求更大的目標。
孩子仍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練習和引導。許多父母習慣不斷下指令:「該去寫作業了、該去洗手了、該去吃飯了」,但這樣容易剝奪孩子自我安排的機會。
父母可以先示範如何安排行程,再帶著孩子一起嘗試規畫。事後再回顧、調整,讓他們在過程中學會安排與修正。這些小小的練習,正是培養自律的基礎。
具體操作上,父母也需要堅定而一致。像是設定使用 3C 的時間限制,以精準計時器計時。當規則與時間是明確且可預期的,孩子也會理解父母的要求不是「說說而已」。
推薦閱讀:穿越那些讓你不自律的阻礙,奔向自由!
要求孩子前,先以身作則
我們常談到要給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或「成長型心態」,聽起來簡單,真正落實在生活中卻不容易。因為有些態度無法直接教導,只能靠父母自己先展現。
心理學研究早已指出,觀察學習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孩子從小觀察最多的人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態度往往比口頭叮嚀更有力量。如果父母能在生活裡不斷展現成長型思維,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
參加比賽便是一個提供孩子「安全面對失敗」的機會。無論是鋼琴比賽、武術比賽或其他活動,重點不在於輸贏,而是在於練習與表現的過程。
如果父母把比賽當作體驗與學習的歷程,並正面看待輸贏,孩子也會慢慢培養出健康的心態,學會將挫折視為成長的一部分。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最好方法,是父母自己先活出這種態度。
從小事開始,築起不敗根基
人生的路很長,不會在20歲或30歲就劃下句點。即使到了50歲,我們仍然可以持續學習與探索。像人工智慧,不過是近三年的新事物,但十年後的樣貌又會是什麼,誰也無法預測。
既然如此,我們怎能只盯著短期的速效指標,卻忽略了真正面對長期挑戰所需要的能力?教養的本質,正是幫助孩子培養這種長期的韌性與適應力。
抱持把每一件小事都認真做好的態度,每件事情都認真對待,不見得會贏,但至少立於「不敗之地」。

哇賽讀心書,陪你聊聊書

認真,就不輸了:不焦慮的成長型教養筆記
作者:王永福, 嚴嘉琪
出版社:親子天下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哇賽心觀點 ep.172|別怕輸在起跑點!自律韌性才是真本事ft.王永福」節目內容
文章編輯/戴怡姍
執行編輯/陳亭君
哇賽心觀點 / YOUTUBE影片版

支持哇賽心理學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
心理學不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您的支持將幫助我們持續創作更多有價值的內容!